读书心得一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玲

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沈加彬

前言:读《教育哲学》一书,感慨颇多,特别是读到第七章《民主与教育》时,感慨很多,故写下了以下几篇系列反思

师生关系怎么了?

——读《教育哲学》系列反思之一

近年来,有两类恶性案件时常见诸媒体,一类是,教师体罚学生、侵害学生;另一类是,教师被学生伤害,甚至弑师案件时有发生。一桩桩恶性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我们不禁要问:曾经是“师徒如父子”的和谐师生关系,今天怎么了呢?

恶性案件看似偶发,其背后却有着必然的因素,这些因素来自各各方面:有来自家庭教育的因素;有来自学生个性的因素;当然,也必然有来自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原因。因此,改善师生交往,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责无旁贷。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阴霾沉重地笼罩在师生头顶,“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得很响亮,但落实却很难。“应试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了“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它否定了教学的本质在于沟通和合作,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千古流传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让不少教师不能放下架子来与学生交往,在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学生观)上还存在着非人性化的问题:

(1)成人化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大多幼稚、淳朴,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常会以固有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当然有时会有些令人觉得可笑。然而,就在可笑之余,一些教师却因为缺少耐心和爱心,动辄将孩子们的童心童趣斥责为幼稚、顽皮,轻则教训两句,重则大声喝斥,更有甚者还会体罚或变相体罚。

(2)圣人化

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学生总会犯一些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自己犯错误时,也许很多人会这样为自己开脱。可是,在学生犯下错误的时候,一些教师却不能容忍,有时甚至连改过的机会都不给学生。

(3)物化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教师无视学生也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将他们看作是没有感情的泥塑木雕,即使有感情也只能是整齐划一的:对师长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敬佩。当然,我不是要否认应当要培养这样的积极健康的感情,但除此以外,学生的感情世界就不能更丰富多彩一些吗?譬如:对异性的仰慕,对胜过自己的同学的嫉妒,甚至对无视自己人格的老师的愤恨!也许这些并不积极,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可是我觉得至少是健康的、正常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不都是人的本性吗?

(4)奴化

一些教师要求学生绝对尊重自己的权威,绝对服从自己。对于师长的批评指责,不能有丝毫的不满和抗拒,连解释自己错误的机会都不给。我曾经看到一位教师训斥没完成作业的学生,不问青红皂白,不问为什么没做,劈头就将学生训斥为懒惰,不爱学习,更没有自问一下:我布置的作业是否太多、太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恐怕连我们自己都要大吃一惊:遇事逆来顺受,从不反抗,哪怕刀架在脖子上。假如我们的学生都成了这个样子,我们的民族希望何在?

上述种种学生观,在教育工作中并不鲜见,而秉持这样的观念来从事教育工作,常常会导致师生关系僵化,激发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有可能使得师生矛盾激化,最终演变为恶性案件的发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开,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我认为: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能牢固确立人性化的学生观,赋予学生平等完整的人格尊严。

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

——读《教育哲学》系列反思之二

所谓的平等,既是指师生应该平等,也指所有学生都应该受到教师平等的对待。从人格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天赋人权”,谁也无权轻视学生的人格,教师也没有侵犯学生平等的人格和自尊的特权。孩子虽然柔弱,但他们的自尊却很强烈,一旦受到伤害,可能会对他们的终生产生影响。只有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才能使他们稚嫩的心灵免受创伤。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自尊心看成是学生心灵深处最敏感的角落;马卡连柯认为尊重学生是教育经验的本质;魏书生老师也提出:遇到事情,和学生商量着办。这些都说明: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育理论中的一条重要法则,而且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一个首要的准则。

我曾对一位学生作过跟踪调查:这位学生曾经是被公认的道德低劣者,经常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给老师找麻烦,甚至故意顶撞老师。究其根源,是因为他曾经被老师冤枉过:有一次,班主任把本不是他犯的错误归结到他的头上,而根本没给他解释和申辩的机会。从此他就产生了敌对的情绪,不断地给老师找茬。后来换了班主任,新的班主任老师没有用老眼光来看待他,而是平等地和他交流,先问了他以前为什么与老师不和,与老师对着干,而后对他的说法表示相信,并对他说:“小学里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那就算了。从现在开始重新做起,我相信你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这位学生果然没辜负期望,三年中非但没给新班主任老师添乱,反而被选为班长,当选为市三好学生,并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当问及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时,他笑着说:“老师对我好,我只有用努力来报答他们。”可见,平等对于学生是何等的重要。这个学生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能平等地与他交流,也给了他平等的发展机会。

人心是相通的,我们自己如果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我们能泰然处之吗?扪心自问之余,我们是否该想想如何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读《教育哲学》系列反思之三

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依据多元智力发展的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问题。在这个问题中,他指出:在学生发展自我反省的智力时,学生通过其自身的需要、感情和目标来思考问题,自定目标,不断调整,有条不紊地进行自我反省。此时,需要让学生有单独的时间,需要自定步调学习,有自主的选择,通过自我激发学习。而也就在此时,他们需要教师承认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成为他们的“呵护人”,使他们具有心理安全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呵护人”,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既看到他们在发展中还有不足,无私地帮助他们弥补不足;更应该看到他们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只是极其微小的一步,也是值得我们由衷地高兴的。不是把教师比做是“园丁”吗?作为园丁,能看到幼苗茁壮地成长,就是莫大的欣慰了,哪会要求种子一落地就长成参天的大树,浓荫如盖呢?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花了四十年时间,收集了九万多个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怎样的老师,最后保罗韦地博士概括出了作为好教师的十二种素质: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有耐心;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行;关注每一个人;伸缩性(弹性原则);宽容;有办法。从这十二条中不难看出,善待学生是何等的重要。也只有善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能博得每一个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读《教育哲学》系列反思之四

对于每一个来说,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们一样希望得到宽容、理解。《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谈到青少年成功的秘诀时说:“想到一个个孩子逃离成人世界的种种限制,去到一个他们可以拥有本领的地方,简直太迷人了。”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香港青少年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最喜欢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不要紧,下次努力就得啦!”面对学生,你能如此说吗?

有部讨论当代教育问题的电视剧《生命的承诺》播出后,在教育界似乎并未激起多少波澜,但里面的一个片段却让我想了许多:一堂讲授《木兰辞》的公开课上,学生提出了一个似乎与当堂课无关的问题——“中国古代女子一般都裹脚,花木兰是否裹脚?如果是裹了,那为什么她天天在战场上却没有崴了脚?如果没有裹,那中国古代女子裹脚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呢?”那位语文老师摇了摇头说:“我不太清楚,回去查了书再告诉你!”应当说,这位教师处理得很坦然。可是听这堂课的校长、教导为了此事大发雷霆,甚至上升为组织纪律问题,认为这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倒是那位语文老师劝阻了他们:“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联想丰富,老师不是圣贤,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可能答不出来。可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不能怪学生的问题太偏,而应该自己加强学习。如果你们一定要为了我而去处理那个学生,我觉得那是我的耻辱!”真应该为这位老师喝彩!也许正是他这种宽容,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和灵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创见;也许正是这种宽容,点燃了学生头脑中智慧的火种。

回到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来,我们能大胆地让学生不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教学的所谓“思路”发问吗?特别是学生的问题让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例如评优课、公开课上)下不来台、尴尬万分的时候,或者学生的意见让老师的“权威”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还能如此地坦然吗?

后记:

系列反思写到此处,再回过来看那些恶性侵害学生和弑师案件的发生,虽事出偶然,却有其必然的因素,这因素也来自各各方面。一方面,作为教师应当如何从转变观念入手,积极改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还远不止这些,例如:我们应当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来调适学生乃至教师的心理;通过家长学校等来引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等等。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更多更多。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