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离一线教师有多远?—— 读《教育哲学》有感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玉姣

淹城初级中学  何爱方

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就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来看,教育哲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古代思想家曾根据各自的哲学思想论述教育的基本问题。

  其实,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都运用了哲学概念,也绘成了自己的标志性的教师图像,但我们是否在一次又一次丰富多彩的用心实践之后,反过去静静思考其中的规律,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方法与态度等等。我们是否思考过自己的哲学基础问题?

  就柏拉图的“理念论”观点而论,“教师须具有哲学之智,才足以透过辩证启导学生不惑于感觉印象,以导向真知。”可见哲学对于教师专业教学引导行为的重要性。

  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哲学”离一线教师有多远?就目前“新课改”进程中的教师队伍来说,其中不乏这样的群体——等待被给予方向,等待被指导,等待被评价,而缺少主动式的思考。个人认为,拥有此类哲学之智的基础,在于教师要有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迈出有思考的第一步,才能逐步走向有思想,当把属于自己反复实践与思考获得的思想精华以一种较具个人特色的思维模式呈现,逐渐图像化、概念化、意识化;同时,主动获得关于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外来刺激、引导,教师才能明晰关于哲学基础的问题,才能更真切地抓住教育的本质,明确学科的价值。

  可能很多人在认真阅读这些大师们的教师图像,品味每位大师的为学态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哲学基础、核心概念、精神遗产等等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的丰富、高深所“威慑”,而不知自己是否有此殊荣,获得一些较浅层次的开悟。然而,如果我们从苏格拉底的“先天观念”即“潜能”角度引伸思考,每位教师也都应该具备着多多少少的哲学潜能,有待我们自己去关注、去开发。一旦有了必要的重视和持续的实证式思考,“哲学”二字将不再遥远。首先,做一个有发言权的实践者,同时做一个观察、思考者,亦可选众哲学家之一跟进仿之等等,或均能为开启教育哲学之门,最终追寻己道来铺路搭桥。每位老师如能清晰认识哲学基础的必要性,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认真反思自身角色的哲学基础,描绘将哲学与教育相交融的独一无二的自身形象,那么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师图像。

  教育哲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强迫人们接受自己的结论,而是和人们一起认真的思考。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他们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总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须面对的关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独及自我认同的问题。而教育作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问题相伴随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单单是给予人生存的意识和技能,而且还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以及一颗清醒的头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