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教育真谛——读石中英《教育哲学有感》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玲

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郭曙 

善读者博学,善思者明智,读一本好书,交一位挚友,读罢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我便深切地被石教授渊博的学识所折服了。石教授以其一针见血的锐利眼光,从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意义,着重关注了人的自由、理智、权利的发展和教育的职能与价值。不可否认,以我目前的资质还不能够对石教授《教育哲学》一书中所阐发的思想给出正确而清晰明朗的见解,因此下面我仅对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字句予以自己鄙陋的释义。

记得从书中记叙了泰勒的一段很有哲理的话,是这么说的:“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之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对于泰勒的这一席话,我觉得非常有其道理之所在。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不管学识是否渊博,都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哲学信念。因为我们不会相信一个没有理智的头脑的教师,会有一个理性的行为。因此,身为人师,就要达到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要用自己的理智信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与示范。

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知识传授者,仅仅达到以上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师不仅要懂得以何种价值观姿态教授,还要懂得如何教授。这里,石中英教授给予了我们十分明确的指示,而在我看来,也是极其有可取价值的。石中英教授认为,就人文教学而言,最忌“灌输”或“绝对化”。学生需要一个“真诚”、“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教师教学的基本环节应该包括“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和“反思”。不言而喻,教师在传授学生以书本知识时,断不能以照本宣科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呆板的文章字句,把书本中的文化知识奉为绝对化的真理。而应以科学、合理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之处,教师要给予及时地指正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舒适的氛围中不断汲取知识的涵养。

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教育与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质和宽广的胸怀。接受过教育的人遇事冷静,沉着,认真地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会遇事冲动或盲从,他们更容易被感情所辖制。

我认为有理性的人都喜欢接受教育,而受过教育之后更加理性了。假如问我理性是什么?我真的不知从何说起,在石中英老师的《教育哲学》中这样说:理性是一种“推理能力”,在《牛津哲学词典》中的释义:“人类心灵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如行为、信念、论述、政策等都可以看作是理性的。”后来康德又把理性分为世间理性和纯粹理性。黑格尔把理性分为积极理性和消极理性。韦伯把理性分为分解理性等。这些我都是才知道的名称,具体的内涵也没有查资料。人事需要理性的,并且越想做大事的人越需要理性。

以上即是我对石中英教授《教育哲学》给予的冰山一角的见解。最后,我也不得不感慨,石中英教授关于教师应具备何种文化素养以及如何教授学生方面的有益而独到的见解,十足值得教育工作者们的进一步学习与借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