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哲学思教育中应关注人生之境界有感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玲

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吴英亚

21世纪教育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应当把人生境界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致力于强化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人生境界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起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心,并激励和引导他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节录转述于石中英著《教育哲学》)

    2018年9月以来,作为新人连续参加了顾志平名校长工作室的历次活动,并在工作室统一的组织和要求下,在最近拜读了石中英的《教育哲学》。本以为哲学应该是很理论、玄而又玄地艰涩难懂,但随着章节的渐次打开,发现原来哲学也是可以这样的“接地气”“易操作”,于是于我心有戚戚焉,遂有感而发。

以前曾经拜读过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也可理解为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这三重境界意指事业和学问的境界,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这与佛家提倡的人人坚持修炼、坚定信仰,就可以达到目的,注重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致的。而每个中国人长期浸润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在文化层面中的“儒、释、道”是永远绕不开的文化符号。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高处”,教育也应围绕着人们提升自我人生境界的愿望。反观当前社会,功利和消费是主流;教育的功利化也使得在此谈人生的境界问题似乎成了一个奢侈品。但出于良知、出于教育的健全的需要,必须关照人生境界。

教育是人生境界提升的前提条件、内在动力和基本途径。教育是防止人生境界堕落的利器,而是促进人生境界提升的利器。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八年级教学中刚刚接触到的第二课及第九课中均在教材范例中刊录了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和塞尚的作品,而在美术素质测试中则不仅仅有对作品认知方面的要求,而这两位艺术家本身而言,他们的人生境界是值得赞许的。尽管贫困、生活潦倒,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的丰盈和快乐。在梵高的生平反思中,甚至有人提出了“如果很穷就不要去画画”的论断,如果艺术家在意世俗的眼光,那么这个世上也许这两位艺术大家也许就不能再画史留名,早就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了。两位艺术家本身就是很好的“人文”教材,在教学中树立这样的人生境界榜样,告诉孩子们人人都可以选择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生命终将逝去,而生命却可以因为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事业而得到另外一种延续。当然事实上,能够真正实现人生境界提升终极理想的人毕竟是少数人,关键还在于是否有坚强的信念,只要相信并坚毅地执行,每个人都能“羽化登仙”、“凤凰涅槃”。

    教师应首先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为有境界的老师。而学校管理者应当为提升教师人生境界添砖加瓦、加油促进。适时的褒扬、赞美,弘扬正气、激发正能量;鼓励教师的学习和成长、努力为他们搭建更高更好的平台,拓宽视野,引领人生航向;强化教师反思,不仅仅局限在教学中的反思,更要有教育中的反思和教师团队中引领作用发挥的反思,做不到一日三省,至少可以三月一反思,关照自我的言行、关照自我的学习、关照自我的坚持,不断引领教师人生境界之提升。

尽管文章才拜读到第三章节,翻看后面的内容标题,便有了醍醐灌顶之感,待他日细细读来,再次感受思维的碰撞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