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框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编写:吴海娟 审核:卢凌艳 时间:2017.09 班级: 姓名:
学习任务
1. 懂得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含义和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自觉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自主研读初步学:
(一)据标独学:(阅读课本P23—P28,把问题标注在书本知识点旁边并完成思考题。)
1.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含义?
2. 为什么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3.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4. 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5. 怎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即: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也即: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知识体系:
(三)自学检测:
1.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
会安定。 ( )
2.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 )
3.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 ( )
4.我们应确立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 ( )
◎ 问题与困惑:
二、合作探究深化学:
(一)合作探究:
“孝”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古代有“亲尝汤药”“扇枕温衾”等关于孝的故事,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说法。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版“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提供书报老电影”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以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G20杭州峰会的会标最后确定的是中国美术学院袁由敏副教授以及他的团队设计的图案。会标图案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桥是杭州特有的文化,杭州被称为“千桥之城”),寓意G20是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桥梁线条似光纤,寓意当今信息时代互联互通;辅以G20、2016、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中文印章彰显中国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G20有一个要求——主办国不得出现当国文字。因此,设计团队创造性地将汉字以印章的形式巧妙地嵌入图形中去)
2.请从文化传承角度并结合上述材料指出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的合理之处。(6分)
(二)释疑归纳:
三、检测总结巩固学:
(一)当堂检测:
1. 有位社会科学家这样说过:一个民族的灭亡,并不是这个民族的人全部死掉了,而是这个民族的人身上不再存在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了。这句话告诉我们 ( )
①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②要珍惜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不能迷失发展的方向
③要自我封闭,不能被其他民族同化
④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 从《左传》中的“居安思危”,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直到习近平同志指出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 )
A.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对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窗口,介绍了各地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文化,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这部纪录片的内容 ( )
①反映出中华文化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②展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饮食习惯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有利于增强观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④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4. 右图是常州花博会的吉祥物标志,是以常州市花月季为元素设计的一对精灵宝宝,充满江南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一男一女的造型组合,不仅具有清新浪漫元素和幸福美满特质,还迎合了中国文化中讲究“和合成对、好事成双”的传统理念。这种设计 ( )
A.彰显了特色的地域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对原有文化的创新
C.说明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就会有多少种文化习俗
D.告诉我们要学习一切外来文化
(二)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