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案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习任务——课前自主学习——课内互动学习——当堂检测
◆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文本零距离切合功能。任务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课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与之相对应。
1.“学习任务”设置的具体要求:
⑴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⑵内容一般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⑶可在“学习任务”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⑷“学习任务”体现可测性。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定位,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学习任务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学习任务”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⑸“学习任务”体现主体性。要充分考虑到学情,一是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尽量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要求。
2.“学习任务”的确立:
根据学情来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直接指向课程标准,指向考纲。如突出抓四项能力点。
⑴归纳内容要点(层次性分析,找概括性的词句);
⑵鉴赏表达技巧和语言;
⑶评价思想内容;
⑷探究作品意蕴。
◆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文章,利用教学案提供的补充资料,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自主学习”部分应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
1.关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的补充资料。
2.关于“重点字词”、“文章结构”、“主要内容”方面的预习作业。
3.学法指导。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常见的学习方法,如:读书批注法、圈点勾画法、交流心得法、辩论法等等。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等。
4.学生自学课文后,提出自己的困惑或想法。老师在批阅作业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困惑进行教学设计的改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课内互动学习
1.互动(一)
一般是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展示,以达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2.互动(二)
一般为对文章进行研读探究。问题的设置应注重价值和情境的创设,每个课时一般为2—3个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研究文本中的写作艺术。
问题设计有如下两个要求:
1.问题设计体现开放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综合性(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拓展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2.问题涉及注重实际(符合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讲求依据(植根于文本来进行探讨研究),讲究思考的层次性(从不同层面或角度进行思考),拟定有限制的答案(确定某个探究的角度),锤炼题干语(如:“请你探究一下……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
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指导:
在课内互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从而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因此可在最初的教学案中标明一些具体要求,如:专心听取组内其他同学的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
◆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反馈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本课时的重点,兼顾难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反馈矫正力争课堂内完成。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6.为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最大程度的收获,还需增加少量的选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