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领衔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出席北京首届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在专项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人们普遍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寄予厚望,因为它是新课标的“源头”,是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
追问:为什么“核心素养”这么火?
可见,国际组织以及不少国家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不仅远远早于我国,提出的框架体系也各有特色。这一方面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核心素养”相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未来全球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认知和不同的应对策略。其实,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对“核心素养”体系的普遍关注,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由此带来对教育目标的深刻反省,人们意识到,工业时代的产业工人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劳动者”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面对变动的未来,必须以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为培养指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因此,才出现了国际组织先提出“核心素养”,经济发展模式更早进入转型期的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较早提出“核心素养”的现象。
“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带来哪些改变?
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这六大变化是:
1.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2.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3.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4.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6.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核心素养提出,“三维目标”就无用了?
显然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何尝没有“核心素养”的基因?只是,三维目标在落实中,常常变成逐级递减的情况:知识与技能是核心,过程与方法稍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虚无缥缈。究其原因,首先是评价,分数至上。其次,是思维方式,比如,斯腾豪斯等人当年提出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正是为了反对泰勒的目标模式,但我们却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写下来去落实的,而这恰恰是斯腾豪斯等人反对的。第三,则有三维目标本身表述的原因。试问,三维目标谁是核心,彼此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因为知识与技能最可操作,就变成了核心,其他成为补充。而课改设计的初衷恰恰是避免这种单一。从这一层面而言,三维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却因为对目标的割裂化认识,导致了实践中的厚此薄彼。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一种矫正。
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逻辑去看待这种转变:课程目标规定了课程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接着,以课标为指导编制不同的教材;最后,以课堂教学落实课程目标。但在现实中,因为有教材的存在,落实教材上的知识、技能就成了“硬目标”,而教材背后的“课程目标”就成了“软目标”。三维目标本是为了让“课程目标”不失真,但“软”不及“硬”,结局可想而知。而“核心素养”的落脚点直接变成了“人”。被遮蔽的育人目标、对综合素养的重视,有望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还需要追问的是,既然有“核心素养”,那有没有“非核心素养”?不同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样吗?9大核心素养,是否会因为面面俱到而有违“核心”的本意?核心素养如何与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乃至学校管理变革等紧密结合?
这些追问,一是为了防止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中,又把核心素养当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以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去落实,从而,又一次遗忘了人;二是引导大家看清楚核心素养背后的旨趣,真正能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泡沫必然出现,我们要擦亮眼睛。
“核心素养”成为讨论教育问题的“新坐标”
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以“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为主题展开了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表示,21世纪人才的核心技能是“真实情景下和非常规问题背景下的复杂思维、高阶智商的认知和开发、跨学科学习。”教育部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表示,教师必须思考提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任务。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说,以色列家长会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向老师提问,而中国家长则关注孩子是否正确回答老师提问,“老师为了分而教,学生为了分而学,而忘记了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人,导致中国教育‘目中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