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尝试教学理念,打造自主学习型课堂
发布时间:2017-03-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为了课堂纪律,为了应试教育,许多老师使用的是立“下马威”,并佐之以“小红花”的激励,“逻辑后果”的制约等措施。其实在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水准。许多家长苦恼于孩子不肯主动学习,他们在挖空心思地想怎样又“拉”又“打”,能促使和逼迫孩子自觉地学习,以应对那无穷的考试。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今年是初一年级的数学教师,这似乎正是我平时教学的真实写照。

    在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洪流中,“包办代替不仅是教师的最大失误,也是对学生的最大伤害。”某位专家的这句话给我带来强烈冲击感。叶圣陶说过: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之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这也正是我校提出的核心素养所在。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向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基于这些理论的支持,也为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我积极地投入到学校开展的教学改革中去。

学校首先提出了两个“一”:一个思想(尝试教学思想) 一个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我们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切实把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不管结果如何;做好“课内互动学习”的导师,坚持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教学行为:小组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避免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因为那些都是被动学习。特别是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尝试解题”、“小组讨论”,取而代之的方式“老师讲、学生听”,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两个“二”:二个转变(转变观念、转变方式),二条主线(明线:尝试;暗线:思维训练)。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始终尊重赞赏每个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帮助引导每个学生发展自己具有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尝试探索,主动学习的精神。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涉世不深”的教师,平时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做任何事都畏首畏尾,恨不得学生的所有事都由我一人包办,更应该做到转变陈旧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相信在不断尝试中我一定能取得进步。

两个“三”:三种精神(勤奋刻苦精神、尝试探索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三大目标(学生、教师、学校得到发展)。“先学后教” 下的探究学习,较“先教后学”学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障碍,更复杂和艰难,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不畏艰难、勤奋刻苦精神;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尝试探索未知领域,尝试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尝试探索精神;在小组合作互助,师生互动过程中更需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育学生协作精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两个“四”:四大策略(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学教互动、精练精讲),四个抓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检测)。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经验有限,能力有待提高的老师来讲尤为重要。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依据课标和教材确定学习目标,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反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先学”检测,了解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什么,不能什么,需要什么,不要什么,以合适方式对学生的“先学”予以恰当指导,减少“先学”的阻力。课堂上,学生是课堂45分钟的主人,应以“多学少教”来保障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真正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合作学习来促进思维发展,最老师通过“精讲”抓住问题要害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方法讲关键即可;再通过“精练”来实现学生的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整个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只要抓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检测这四种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形式,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一定能提高。

                                           2016年4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