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学习型课堂下,数学课堂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调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延伸,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策略. 当然,有效预习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翻翻课本,提前做做练习,它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深入钻研、积极探究。
关键词:自主学习 有效预习
一、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如下的积极意义:
1.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使学生能自己去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也为教师的“补差”找到一个切入点,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2.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可以主动地对自己不懂的内容做一些标记,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预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更愉快地、主动地学习。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前预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前预习优化策略
(一)优化设计预习形式,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1.笔记式预习
预习,自然离不开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体验解题过程.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做好笔记,包括勾画出教材当中的重点、难点,空白处记录注意事项、预习心得、结构提纲等. 这样,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的放矢,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升华课程改革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的心得体会、数学反思、资料摘要、错题积累等内容,无限延展笔记式预习的外延,让学生们“一本在手,数学无忧”.
2.复习预习
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续和发展。预习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并找出疑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
3.练习预习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做练习,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操作预习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总之,课前预习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情,
吃透学生,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预习设计要切实诱发学生
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检查与评价预习活动,彰显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体性
1.及时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
激励检查要跟上。学生自查、互查,老师抽查相结合。组长检查组员,并给老师汇报。教师做抽查,侧重于学困生。检查预习效果,目的有二:一是为了督促学生预习自学,二是为了掌握学情。教师根据学生预习、自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定重点展示内容、方式和展示小组,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疑难困惑上。检查预习效果工作量较大。我们可以选定几个小助手,指导教师来协助自己完成此项工作,一则锻炼了学生,二则给自身减负。对检查中的情况及时总结,该表扬的表扬,及时检查与评价。
2.适当评价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热情
在预习环节中,教师也需进行适当评价,以提高学生预习热情,提高学生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既能激发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又简单易性的评价方式。譬如课堂讨论、师生回答、小组或者个人的预习成果展示,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既有教师评价,也有生生评价等)。如教学《设计轴对称图形》时,在预习环节可要求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方格内设计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指出设计的图案有几条对称轴,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设计要点,师生共同评价。在预习评价中,不能侧重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不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预习评价应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认知等多方面,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3.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法,纠正预习中的困难
课前学生围绕教学案和书本进行预习后,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够全面,在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利用2—3分钟时间对预习内容进行重复学习,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对基础知识点做到耳熟能详,自我检查,发现问题;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老师课前的学习指导进行交流、讨论,在小组内形成统一认识,并对组内自学能力较差的同学进行帮助,让简单的个性问题在小组内自然消化,以提高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解决学生在自我预习时产生的差异;小组讨论时要求人人发言,提出各自预习时不理解的问题,使预习问题条理化,达到学生预习预定目标,同时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也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讲授材料,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又体现了预习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时也可参照学生课前学习指导,有针对性地教学,起到了简化课堂环节,增大学生训练时间的效果,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加快了整个课堂的节奏。
曾听过这样一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结果往往出人意料。”我们对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正如一盒巧克力,在打开之前,让学生充满期待;在打开之后,让学生充满兴奋,更让他们感觉到快乐。愿我们的数学学习,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