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桃个人总结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0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伟俊


我于2017年3月加入了张伟俊名教师工作室。在张伟俊名教师工作室这个大家庭里,大家相处和谐,能认真学习,认真讨论,畅所欲言,共同进步这个团队是团结和谐的团队,求真求实的团队,协作共进的团队,催人奋进的团队。在张校长的组织引领下,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分析、教法探讨、同课异构、课堂观摩、交流反思,进一步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数学学科素养,积累了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实践和经验。回首学习过程,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成长是一个过程、成长是一份辛苦、成长也是一种快乐!半年来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看到了自身不足,现将这一段的工作做一个反思和总结。 

一、阅读专著,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参加工作室活动,让我感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氛围中,开拓了眼界,同时感到一种压力,一种紧迫感,我需要学习。学习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学习名师的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底蕴,学习名师的娴熟的课堂技能。在工作室成员作业任务的要求下,我阅读了《怎样解题》,《带你发现数学之美》,《中考数学压轴题破解策略》等数学名著,征订了杂志《中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与学》。在阅读过程中能划好重点,做好标注,写好读书心得。聆听了卜以楼教授“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讲座;及特级教师潘建明关于“自觉数学课堂”的研究的讲座,做好了笔记,在以后的工作中常翻开笔记借鉴经验。我制订了17年个人发展规划,规划出在17年在工作室中的学习、研究的任务,教学实践的计划,个人成长的方向。我上交了二份教学设计案例,把学习的体会,研究的所得,渗透进了教学设计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使人进步,学习使人聪慧。团队中各成员的态度和成就,使我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会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增加动力。

二、引领示范,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课堂,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本源,也是教师成长的舞台。工作室的工作更多的是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实战中锤炼提升。这半年来,有幸多次听工作室老师的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9月份在坂上初中听了陆樱花老师和王丽琴老师的“关于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研究”的公开课;10月份在夏溪中学听了吴亚梅老师上“基于思维发展的数学教学改进研究”的公开课;11月份在成章中学学习了张辰旭老师和蒋超老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示范课,还去宜兴实验中学参加了“全国初中数学名师创新型课堂研修会”;12月份在横山桥初中聆听了来自南京的李琛老师的示范课1月份在湖塘实验中学学习了特级教师潘建明关于“自觉数学课堂”的研究的示范课。这些课都体现着新课改的理念,课堂目标明确,手段多样,注重细节,抓住课堂的生成性问题,把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上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教师的成长催化剂是公开课或竞赛评比课,在10月份,我也承担了在夏溪中学“基于思维发展的数学教学改进研究”的公开课任务,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方案,我用了二周时间,翻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多位专家和同事,最后还试上了二次。因为是有任务前提下的自觉学习和思考,感觉收获丰厚。公开课得到了好评,评课时的建议,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以后工作中,大到一节课内容的安排,学生学习情趣的调控,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的设计,小到课堂中一句提问,一个手势,一件教学具的准备等课堂细节,让我更多地比较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就是我的一件作品,一份作业就是我的一滴成就,我在成熟起来了,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对数学教学愈加迷恋。

三、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携手共进

加入名师工作室,使我认识了一批有追求、有干劲、有智慧的伙伴。分析研讨会上,大家各叙其见,专注地交流各自的学习工作体验,分享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提出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专家或学员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做法,年轻教师的生机活力,老教师的深厚教学功底和细腻的温情都指导着我教学中许多的方式方法。微信群的建立,利用了快速便捷的网络技术,网络的交流成为信息畅通的渠道,一条信息便带来一个教学的灵感,有问题也可直接在群里求助,一旦有求助信息,队员们都能尽最大的力量给予帮助。围绕着高效课堂探讨诸多问题,如高效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导学案中学习流程的设计、学习情境的创设、习题解决的多种方案等等,成为了群里讨论的热点问题。学员们在工作室群中发表课件、教案、试卷等材料,教育交流活动的记录和心得,这些共享资料,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国家正流行着共享经济,我们在享受着共享资源。 

四、珍惜机会,挖掘问题,更进一步

工作室构建的平台,增加了教师间的沟通和经验交流。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能时时感受到热切地学习气氛、学习思辨的快乐,因为值得学习的对象就在身边,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工作室是我的幸运。但我也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工作室中自己是一个小兵,被动地任务型的学习较多,自觉地快乐的学习较少,被动地听的时间比较多,主动地发言较少;被动地接受任务较多,主动地申请任务较少。作为工作室的一员,我现明确了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任务和目标,我将要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矛盾,紧跟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步伐,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努力争取多读一本,多做一点,多讲一分,以教学实践为载体,主动地申请任务,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达成工作室工作的个人规划目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