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动”中“学数学”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薛燕
【内容摘要】如何掌握和操作数学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积极的活动,使学生不再把数学作为一堆死板、封闭的事实、步骤来记忆,而应当作为动态的探索性的发展的学科来学习。
【关键词语】活动 猜想 兴趣 规律 探索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发展的数字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急剧加快,现代数学渗透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是一项普遍适用的技术。数学教学不再仅是教学内容,而是如何掌握和操作这些内容,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积极的活动,使学生不再把数学作为一堆死板、封闭的事实、步骤来记忆,而应当作为动态的探索性的发展的学科来学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即从“活动”中“学数学”,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一些探讨。
一、数学知识的理解有赖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加深
二、数学猜想的兴趣有赖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
波利亚说过:“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那么就应当让猜想、合情推理占有一席之地。”数学的创造始于猜想,新课伊始,注重唤起学生的参与学习和竞争意识,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
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如:在《可能性》一章中,当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学生的回答有三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会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大于每秒
三、数学规律的探索有赖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现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秘密、创造的欲望,自我主动学习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在合适的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数量关系、探索规律的问题情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创设环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欲得”的境地,引起学生的好奇,诱导学生在思考中寻疑,从概念的理解中、从定理的分析中、从数学公式的剖析中、从解题的方法中去寻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与实物产生直接的感知、发现,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数学概念、意识、规律在自主探索中生成、发展,在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分享和巩固。如:日历中有很多规律,在“日历中的方程”这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观察日历中的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经历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的过程,通过“做一做” 分析计算,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获得感知上的认识,调动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从“想一想”、“猜一猜”中培养了学生探究与思维的能力、发现规律、大胆设想、敢于质疑的精神;由“议一议”营造交流合作的气氛、发展了情商,丰富了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不仅发现了日历中数的许多规律,而且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培养了学生发展了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方法,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惊喜、神奇、美妙。
如:“有一根很长的绳子,它能绕地球赤道一周(约
四、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
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进行创新,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课,学生在6人一组先个人再小组的动手摆放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三视图,而且总结出:“俯视图定位置,主视图、左视图定高度”的发现。如:《图案设计》一节中,学生在熟悉了尺规作图技能后,兴趣盎然地创新了许多有个性的美丽图案。
又如:“能追上小明吗?”这一节中在“试一试”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8人分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在距离火车站
在《生活中的数据》一章的学习中,学生经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实践活动,不仅感受了身边熟悉的大数,有现实意义的大数,能用适当的形式表示大数,能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制作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初步从统计图中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且不少学生投入了极大热情和智慧。如:根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中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好胜争强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宽松的环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才有可能应运而生。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都不能代替,必须通过启发学生参与探索与发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假想,进行猜测、判断,然后加以证实,自己创新(或发现)有关的定律与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不同,自然创新的过程也有差异,每个学生采用的是不同的方式方法,经历的也是不同的尝试、困惑、坎坷,获得的是不同的发现,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各有所得,都能在参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方法,学会了寻求“做事”的一般规律,“画出了各自独特的思维轨迹”,而且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交流、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在“活动”中“学数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来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态度,激发自己的潜能释放,健全发展人格,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教材富有亲和力、生命力,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图文并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合作、领悟、应用而走进数学,理解数学,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技能。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必须紧跟时代,加强综合知识积累,创新观念、目标、方法、手段,内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能有更多的动手、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