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课型范式与教学策略研究

中考压轴题中一类矩形折叠问题的解题探讨(王燕萍)
发布时间:2015-10-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湖塘实验中学

近几年各地中考卷中常会出现一类以矩形为背景的折叠问题,通常会在压轴题中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如果解题的经验与方法掌握不到位,有时会难以下手或者做得很繁琐。

下面我们以一道题为例来研究这类问题的解题策略与方法:

例:已知:如图1,矩形ABCD中,CD=2AD=3,以C点为圆心,作一个动圆,与线段AD交于点PPAD不重合),过P作⊙C的切线交线段ABF点.
1)试说明:△CDP∽△PAF
2)设DP=xAF=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APF沿PF翻折后,点A落在BC上,请说明理由

 

 

          图2

如图2,若∠A=∠FPC=∠D,则必定有△FAP∽△PDC,   图1

文中暂且称为“一线三等角”基本图形。题中(1)(2)两小题只需抓住这个基本图形即可得解,

下面主要研究第(3)题。

解法一:紧扣“一线三等角”的基本图形。

如图3假设存在点P,使△APF沿PF翻折后,点A落在              3

BC边上的A’,只要能求出此时x0x3)的值,则存在P点,若求不出相应范围内的x,则P点不存在。

要求x,则要列出关于x的方程,在几何图形中,列方程的依据无非就是相似、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本题中由条件产生很多直角,不妨构造“一线三等角”基本图形。

过点PPQBC于点Q,则△FBA’∽△ A’QP,

,即 ,从而得BA=x

AQ=3-2x

RtPAQ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列方程 ,此方程无解,所以符合题意的点P不存在。

(注:FBA’∽△ AQP,这对“一线三等角”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即为FA’:AP

FA’:AP= FAAP=PDDC,所以BA’总是可以用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法二:抓住这类问题中“Z”字形相等线段。

在折叠问题中,折痕既是“中垂线”也是“角平分线”,

而往往问题中都是将矩形进行折叠,矩形的“对边平行”,

“角平分线”遇到 “平行线”,通常会产生等腰三角形,

我们在解决折叠问题时要善于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出这个基本图形。      图4

如图4同样假设存在点P,使△APF沿PF翻折后,点A落在BC边上的A’。

如图由折叠可知PA=PA’,∠1=2

∵∠FPC=90°,2+APC=90°,∠1+3=90°,

∴∠APC=3ADBC可知3=4

进而得到∠APC =∠4,所以A’P= A’C,则A’C=3-x,AQ=3-2x

同样,在RtPAQ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即可求解。

法三:善于“顺水推舟”。

使△APF沿PF翻折后,点A落在BC边上的A’,也就是A关于直线PF的对称点A′落在边BC上。那么怎样才能使点A关于直线PF的对称点A′落在边BC上?

如图5不妨过点AAOFP,延长AOBC于点A’,若此时

恰有AA=2AO,那么A关于直线PF的对称点就是边BC上的A′,

利用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5

AA’与AO分别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易证∠1=2=3

RtBAA’中,AA= = = =

RtAOP中,AO=APsin2=AP sin3=

根据等量关系可得方程: =2 ,整理得:

此方程无解,所以这样的点P不存在。

(注:这种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通法,关键是找到角之间的相等关系,用好三角函数。)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题目给出的条件不同,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求解,下面来关注几个中考压轴题:

(2012天津数学中考卷第27题)

1、已知一个矩形纸片OACB,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1,0),点B(0,6),点P为BC边上的动点(点P不与点B、C重合),经过点O、P折叠该纸片,得点B′和折痕OP.设BP=t.

(Ⅰ)如图①,当∠BOP=30°时,求点P的坐标;

(Ⅱ)如图②,经过点P再次折叠纸片,使点C落在直线PB′上,得点C′和折痕PQ,若AQ=m,试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m;

(Ⅲ)在(Ⅱ)的条件下,当点C′恰好落在边OA上时,求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图6

 

这个问题中的第(3)问,就是我们上面研究的类型,这里选择“法二”,能很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图6,由折叠可知OB’=OB=6,PB’=PB=x,PC’=PC=11-x,B’C’=11-2x,

∵∠BPO=∠C’PO,而BC∥OA,可知∠BPO=∠PO C’,

进而得到∠C’PO=∠PO C’,所以O C’= C’P=11-t,

RtOB C’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列方程 ,解此方程即可得解。

(2012常州数学中考卷第27题)

2已知,在矩形ABCD中,AB=4BC=2,点M为边BC的中点,点P为边CD上的动点(点P异于CD两点).连接PM,过点PPM的垂线与射线DA相交于点E(如图7),设CP=xDE=y
1)写出yx之间的关系式y=-x2+4x            
2)若点E与点A重合,则x的值为2+ 2-              
3)是否存在点P,使得点D关于直线PE的对称点D′落在边AB上?若存在,求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7                                        图8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法三”,方便简洁。

如图8,过点DDOEP,延长DOAB于点D’,若此时恰有DD=2DO,那么D关于直线PE的对称点就是此时边AB上的D′。利用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DD’与DO分别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易证∠1=2=3

RtADD’中,DD= = = =

RtDOP中,DO=DPsin2=DP sin3=

根据等量关系可得方程 =2

整理得: ,解得: ,经检验均符合题意。

 (注:在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管E点落在DA上还是DA的延长线上,DD’与DO的表示方法不变,可避免分类讨论,直接求出两个解!)

下面这个问题中的(3)考察的还是上面这种类型的问题,只是题目背景稍作变化,实质相同,我们同样可以选择以上介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013扬州数学中考卷第27题)

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CD,∠B=90°,AB=2CD=1BC=mP为线段BC上的一动点,且和BC不重合,连接PA,过PPEPACD所在直线于E.设BP=xCE=y
1)求yx的函数关系式;
2)若点P在线段BC上运动时,点E总在线段CD上,求m的取值范围;
3)如图2,若m=4,将△PEC沿PE翻折至△PEG位置,∠BAG=90°,求BP长.

 

 

 

 

 


由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解决矩形折叠问题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要明确折叠的有关性质,尤其是折痕所具有的性质,它既是角平分线,又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2、善于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如“一线三等角”的相似,一些相等锐角三角函数的转换,角平分线遇平行形成的等腰三角形…。3、关注方程思想,根据题意或选择一条适当的线段设为x,尽可能多地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它线段,最后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求解。在几何问题中列方程的依据通常是相似、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