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现状分析
齐雯逸
近些年来,随着数学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课标》中提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课标》也明确指示出: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因此,近几年来,基于课标的要求,笔者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现状,以及如何上好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比较深刻学习和反思,颇有心得,现就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和“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这两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现状㈠,在考试中“实践与综合运用”几乎不占分数: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中学阶段直接从试卷的卷面上很难以一种表述的形式出现,没有办法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部分教师认为,传授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教学的核心。获得较高的分数才是数学学习的目标。所以教与不教都没有关系。即使上吧,也就上成一个单元的总结课、复习课,或当作阅读材料一带而过。
现状㈡,大部分学校缺少实践活动的条件:说到数学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多数教师们都想到要动手操作,要有很多的教具和学具,要有现成的课程资源。而大部分学校都很难找到和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用具及可以借鉴学习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相关材料。所以,有老师说:“没有动手操作的材料,这课没法上。”也有老师说:“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尚未形成,上不上没关系。”等等,这些“没有”成了大部分教师不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托词,影响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力度。
现状㈢,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差距: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自于现实生活,是《课准》要求中其它三个知识领域的延伸,并通过活动进行拓展。但有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有差距。
那么,实践与综合应用到底该怎样上呢?笔者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标准设立的一个学习领域,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其内容是现实的、综合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实践与综合应用不考试就不上了,而应该上得更好。
一.课前收集,自主整理。
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准备一般分为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主要指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用具等。要上好实践活动课,教师备课时首先要研读教材,通过教材设置读出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还需要研究学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怎么让孩子去操作探究。这样设计的教案才会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而学生准备主要是让学生搜集、查阅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准备动手操作探究的学具材料。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如阅读报刊杂志、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在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拉进了与教材的距离,熟悉了授课内容,比起单纯学生预习效果要好的多,学生也更感兴趣。并且,学生准备的材料也往往出人意料,甚至有时超
二.创境导入,激情引趣。
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新课导入需精彩,精彩的导入可以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将课堂气氛渲染起来。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复习的导入,对比的导入,实验的导入,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利用插图导入等等。而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是实验方式的导入,与他们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的导入。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怎样导入,都要有启发性、趣味性,还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导入。
同时《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数学情境的创设是多元化的,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呈现的形式是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等等。但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着眼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欲望,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参与实践,体验探究。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实施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体现学生是主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引导者、是参与者、是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
四.归纳总结,指导实践。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核心部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为了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知识,并进而指导实践,因而必须进行归纳总结。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总,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收获,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谈感受”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并非只要学生谈了就完成任务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明确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强化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五.结合实际,课外延伸。
所谓课外延伸,就是在教学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可以是教师的点拨,学生课后留心生活,获取新信息,达到新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并精心设计课外习题,找到新鲜的话题促进学生的心理认同。这样,使数学教学活动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实践与综合应用” 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给数学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同时,“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充满着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类学习活动,它为学生学会独立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同时也向教育工作者原有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提出了挑战。理解和把握这个领域,对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数学教学的改革非常重要。愿我们的老师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舞台上创出佳绩,为课改抒写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