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交往为中心的活动。其强调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现阶段,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及其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不够支持,直接导致了“课程悬缺”(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课程候补”(打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旗帜,做着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不大的事情)的严重后果。另外,每个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水平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有些教师有畏难情绪,怕麻烦,怕花功夫,同时又感觉力不从心,大多数也只能流于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体现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等。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实施更加有效,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一)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实施目标
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实验设施以及教师的水平等实际情况,以提高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促进学校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实施目标:
1.价值观态度目标
注重对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培养学生“崇尚人文、信奉科学”的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己、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要领,感受研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热爱的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
3.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
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在活动中是否善与他人合作,协调关系,如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等。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二)因地制宜挖掘活动主题
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意味着课程权利的重新分配,意味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重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自己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应体现:有特色、有创意、有成果。
(三)感悟总结成果展示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以上阶段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在上面的活动中,每个老师与学生都会在活动中有各自的体验并有独特的创意提出,有自己研究成果的实施。在活动实施中师生观念的碰撞、创新火花的闪现、灵感的顿悟……这些都会对师生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综合效益是以往单纯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