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之现状与对策
汪丽萍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新《课程标准》特别对“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予以强调,指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该部分内容设置的目标指向更加具体明确。注意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更是成为“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落脚点。综合与实践活动提倡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智慧形成于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下面就如何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谈几点浅显的思考:
一、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现状
1、理念不到位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又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的一门体验性、实践性课程。它‘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优化课程结构,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变革”,无疑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开设此课程具有明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前瞻性。但是,现实情况是:在不少学校里,广大教师虽然曾参加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课改通识和课程培训,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理念和课程实施标准,却至今并未真正入耳入脑。许多教师对该课程究竟是怎么回事,应如何实施,仍然认识不够清晰到位;甚至不少校级领导对此问题也知之甚少或则不愿深入涉猎。导致该课程成为“会上强调很重要,会下觉得不必要,做起来干脆不要”的“鸡肋”课程。
2、教师缺乏参与热情
由于各校现行的教师评聘机制、评优评先制度 、量化考核办法等方面,普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足够的关联挂钩,客观上抑制了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浇灭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教研的火花。而且学校一切实际工作都紧紧围绕中考指挥棒转的思维定势,教师疲于应付学校的其它各项工作安排,很难专门花很多的时间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各校应本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在制定相关措施办法时充分考虑此实际情况,以便疏解教师之后顾之忧,从而激发工作热情。
3、指导欠有效
由于对指导教师的作用及角色定位不清,对如何有效指导认识不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和课程标准钻研不透,不少任课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或则“越俎代庖”,或则“照瓢画壶”,或则胡乱作为,对活动主题、教学课型、活动背景、预设目标、情景创设、活动环节、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 延伸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考量。教材内的实践活动课,根据其内容可大致分为:情境探究课型,拓展延伸课型,实践操作课型,游戏训练课型。在日常教学中,情境探究课型和拓展延伸课型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和欢迎,也常出现在一些公开课和研究课上!而实践操作课型和部分游戏训练课,由于有的教师疲于课前准备大量教学材料,对这一类型的课望而生畏,无法开展;有的教师认为该部分内容不在考试检测范围以内,为节约教学时间,不愿开展;还有些教师存在课前准备不足,对于实践活动这一类型课的教学组织经验欠缺,勉强开展,特别是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课型,怎一个“乱”字了得!
4、方案太空泛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序、高效地在各校遍地实施,每个学年和学期之初,即应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学校、学生、社区实际,在民主与集中的基础上,详实制定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彰显课程理念、课程特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并且该方案还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连贯性、前瞻性。然而,实际上,不少学校在制定方案时,由于考虑不周,行事草率,往往流于空洞、虚幻,华而不实,似有实无,因而增大了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生随意性的可能。
二、对数学实践活动课有效性的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课呢?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校教师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几点思考:
活用教材,充分准备。
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板块式的设计留给了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教材的内容吃透,理解教学的意图,根据书上设计的一些基本活动,可以添加一些有益有趣的内容。生活中的许多素材都可成为我们实践活动课的资源,只是它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开发、去“慧眼识珠”。我们教师应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例作为实践活动的主旋律,使我们的实践活动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实践活动不是单独的课程,它与日常教学紧密联系,是整个教学中的一部分。要想活动能正常地开展,学生就得掌握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平时的教学要加强学生学识上的储备。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活动将无法开展。其次,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离不开物质上的支持。如活动场所、场地的选择、器材、设备、教具的准备是否齐全、到位。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每次活动开展前要开列清单,切忌顾此失彼而影响活动的效果,要做到“一个也不少”。
框架设计,突出趣味性。
备课中倡导框架结构设计,不必过多的追求过程细节,更多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设计时要突出趣味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学生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实践实践活动课无论是内容的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都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教师应特别关注以下四个环节: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总之,设计时一定要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纯地说教;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可能地得到发挥;把活动的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以生为本,关注全体。
《课程标准》在“综合与实践”实施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引发的问题为核心进行,强调学生亲历和积累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把实践活动课作为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课的主角。教师起指导作用,应以点拨引导为主,不能强势与控制,而要让学生在主动应对教师供给的过程中,逐步生成对知识获取和能力形成的需求感。 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获得一些初步的实践活动的经验。
4、重视“探究”和“生成”,有效引导。
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必须以“探究”为灵魂去引领开展“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还必须有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可组成探究小组,应注意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搭配。利用好同伴群体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看到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发现同学的问题,启发自己。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有很多临时生成的资源。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灵活地加以处理。实践活动课上学生的思想活跃且开放,有时候提出的问题也会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要认真对待学生那些所谓的怪想法,处理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能够指导有方,是数学实践活动课成功的关键。礁石应该是一本被学生随意翻动的词典、百科全书,是学生的伴学、助学者。教师应该在研制、开发、生成恰当的问题, 启发、帮助、鼓励学生解决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问题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和评价。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5、适时评价,总结升华。
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水平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进行评价,特别是在学生需要引导、需要鼓励时,及时给予。因为教师适时的评价,会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探索求知的过程,期待着他们成功,这样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与他人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一般来讲,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是自主参与,全员参与, 特别是教学空间拓展到教室以外,学生常常抱着玩耍的心态,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处在有一种亢奋的状态,如果不加以总结,那么这堂课对学生来说就可能只是在做某种游戏,即使有收获也可能获取的感性知识的成分居多,但通过结束前的老师的点拨和课堂小结,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实践经验升华,进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实践实践活动课,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依靠其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等特点,将成为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地完善和总结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