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孙 平
蒋飞老师《探索三角形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这一节课,从学习内容上说,初二学生在学完等腰三角形之后,就可以作为一个小专题,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但是这一次放在初三上,学生依然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这和蒋老师对这节课教学的设计密切相关。
第一个层次是简单的特殊度数分割,大部分学生都能分出来,而蒋老师将这个环节进一步升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分割的思路,为课堂的下一个层次作铺垫。【这一细节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教学艺术,我们必须要学习。】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动手实践,尝试画三角形,看是否能分割。这一环节时间很仓促,但是学生能画出一些情况,教师示意写在黑板上,打算学习完规律后,进行进一步验证。想想这样的设计有点意思,但又有一些疑惑:学生在不知道任何入手点时尝试,是不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有想法,那些没有想法的学生在干什么?尝试出来的学生是怎么想出来的,他的想法又如何去挖掘,为教学所用?【也许教师的意图是好的,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这个尝试有何指导意义。是否可以上完课后再让学生根据今天的规律,自己举例能分割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纯属个人看法。】
第三个层次是探究一般规律。在教师作好充分地引导后,学生着手准备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探究出来。这一设计,我的理解是“实战性很强”。学生针对这一解题思路有效的探究,记忆深刻,对付一些类似问题,具有很强的方法指导。【教师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思考如何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探究规律,又引导学生应用规律。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师的基本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都在教师的预设中,课堂生成和知识发展是很顺的。学生学习效果很好。】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张校长也提出了他的看法:不给出图形,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将角度用字母设出来,真正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也许探究过程中会处处碰壁,但就是这个“碰壁”过程,才是真正的探究过程,看起来不顺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真正的学习过程。然后再将探究出来的规律应用于特殊数据,回归特殊,这才体现了探究的意义。对于两种不同的设计,对我来说,都是学习的方向,各有优势,这才是听课评课的意义所在。
蒋老师的课堂中有很多亮点,充分体现了一个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但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清晰流畅、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参与度才会高,掌握程度才会好,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后续发展、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能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见蒋老师是花了很多心思去准备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