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借助几何画板探究对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评课
齐雯逸
2014年4月10日,张伟俊校长上了一堂数学综合实践课,主题是借助几何画板探究对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堂课给我们开阔了思路,数学综合实践课到底该怎么上,可以用什么样的媒介和方式来上,下面我将说说我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亮点一:选题符合近两年中考热点,让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去研究新函数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对新问题进行研究。那么如何选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要让这节课上的有所价值,张校长这节课就做到了这一点。近年来很多地方的中考题将学生没有学过的新函数加入到了考查范围,命题人希望学生从学过的函数研究方法入手,将方法类比,学生遇到这种问题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开展这样一节研究新函数的课很有必要。
亮点二:课堂设计到位,让学生总体感知研究新函数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自己去探索感受
课堂开始的时候张校长给出了研究函数的几大入手点,从概念到性质,概念中包括了表达式和自变量范围,图像,性质涵盖了增减性与最值。这给学生以总体上的方法指导,遇到一个新函数先考虑的应该是这样几点。紧随其后的是张校长提问了最简单的
亮点三:运用数学软件,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对勾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在让学生研究新函数时如果单纯的进行数字化演算,显然对勾函数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研究性质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合图像,那么如何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图像探究,张校长采取了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到机房人手一台电脑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a与b的设定对图像有什么作用,并且发现函数增减性与a与b的关系,这么做显然比传统意义上老师板眼推导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比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张校长这节课让我觉得数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必要性以及该类课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会学生一题不是目的,教会学生该类问题的思考方式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