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几点思考
湖塘实验中学 薛燕
《标准》中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是数学课程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新的数学课程中应该有让学生用数学的内容通过用数学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的教学课程中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课”。通过综合实践课,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课程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加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参加课题的学习,对综合实践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重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生活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
比如,教学“从不同方向看”时让学生用小立方块搭几何体,然后再让其他学生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让这位学生有成就感。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正方体教学过程中,由每个学生事先准备好边长为5厘米的两个小正方体,课上小组活动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把不同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展开图的11种类型。做好的同一尺寸的立体方块,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搭摆立体的活动,给出侧视图平面形状,由学生搭建其可能对应的立体图形。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上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展示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互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不断自觉地进行知识构建,在交流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感受问题解决的喜悦性。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2)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3、注重反思归纳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
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综合实践课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往往被忽视了。我们在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加应该关注的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评价除了分数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其他方面,比如说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标准》把“情感与态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四大领域相提并论,这充分说明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标准改革对综合实践课的高度重视。它应该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培养探究与创造精神,形成正确的人格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