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课型范式与教学策略研究

2014年度课题组工作总结(苏红芬)
发布时间:2015-07-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湖塘实验中学

2014年度课题组工作总结

苏红芬

之前,对综合实践课并不了解,只知道与现有的应试教育也相去甚远,不是数学老师该管的事,有也只是形式上的应付,没有实质的用途,但自从有幸加入了张伟俊校长主持的《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课型范式与教学策略研究》这一省级课题后,对其有了重新的认识及感悟,也认识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与时间,使学生的数学发现与探索活动得以真正开展起来。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研究是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张校长的引领下,通过一年的实施,我校综合与实践课由青涩走向成熟,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会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出来的,而是学生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2、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完全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学生也不是完全地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

3、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复杂性大量存在,在实施过程中,势必也迷茫、忧虑和担心,但是我坚信,在张伟俊校长的带领之下,在我们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会做得更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