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涵理解到教学实现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这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最终体现。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师生能正确认识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变化,更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中心,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与构建中真正体会对国对家的深情大爱,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 育人目的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教学的根本功能在于育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先生明确提出:历史教育的价值本真不仅要求是,更要求真求善,应当用高尚的情怀塑造人,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人。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地考虑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了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培养家国情怀,即拥有中国灵魂和世界胸襟的现代公民。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就是要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主要信念支柱之一,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基于以上教育目的指向,笔者认为,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师生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变迁
要培育师生的家国情怀,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家国情怀?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历史发展沿革中科学地理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便已有比较明确的家国观念,《孟子》记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学》中明确指出:“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指出了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实质:个人是基石,家庭是纽带,国是最大的家。“家国一体”的观念成为国家架构与治理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文化的禁锢,传统文化中把国与君等同起来,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倡导忠君即爱国,异化了国的真正意义,把民富国强的国之要义,制度程序的国之治理,自由平等的国之基础,开放创新的国之道路淹没在君主的独裁统治之下。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把传统中国推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以传统的天下一体观为核心的世界秩序理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中国人的文化与民族优越感受到挫折,并强烈意识到亡国灭种的危机。同时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的近代学者与思想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近代的国家观念,号召启民智,新民德,兴民权,构建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的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家国观念在质疑中重构,家与国的内涵更加丰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国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现代的国家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更是超越了家与国的层次,要求胸怀天下,形成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振兴中华,兼济天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致的?
二、以家国情怀统领课堂教学,深化课改,不断改课
正确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后,要最终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终究要靠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对于培育家国情怀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来说,关键是要落实课改各项要求,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改课,优化课堂教学。
1、以家国情怀为起点,优选教学内容
历史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素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精心选择内容,对历史知识背后有利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以唤醒师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该把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窄化为具体知识的教学,而丧失了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追求,而应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贯穿于教学内容。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应趋向一致,共同指向家国情怀的培育,一方面,应生成合理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心向。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从丰富的学科资源中组织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有目的地培育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应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给学生以文化浸染,浸润式地培育家国情怀,使学生真切体悟并培育家国情怀,使他们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2、以活动为主线,创设多元情景
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是一个“文而化之”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化之”的过程。历史课堂教学应从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积极创建多元情景,构建具有体验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身心活力尤其是其学习的内驱力。情境教学可以打破历史学习时空界限,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进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善于精选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推进家国情怀的培育。其次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历史,以实施有效的家国情怀教育,比如可以设置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史料、图表、史论等情境性问题)、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社会情境(指对与历史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等。第三,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神入”历史情境,提升课堂的生动性。所谓“神入”,就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其实质是一种置身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境体验与对话,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家国情怀的体验,更为深刻、真切的体悟到历史知识背后鲜活、生动的历史内涵,以形成正确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以学生为主体,在问题中探究
基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第一,课堂设计的起点,应回归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已有学习经验等。课堂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起点,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出发,实现知识的贯通,这样的课堂设计才能使学生听得懂、跟得上,抓得住学习要领,从而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第二,课堂设计的理念,应指向学生的自主建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情境中,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中蕴含的价值,体验、感悟其精神内涵,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的方式逐步形知识的内化,达到心灵的体验,形成家国情怀。第三,课堂设计的中心,应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深厚情感,因此,历史课堂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情感共鸣,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即以问题解决来激活课堂。历史课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依靠机械地记忆现成的历史结论,而要将问题导向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激活历史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国情怀教育的元素蕴含在历史学科丰富的教学内容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教学元素,深入剖析和利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讨论与探究。第二,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开展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历史问题要学会多角度考察,有证据的辨别分析。 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挑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紧扣材料的中心,多种角度的分析问题,同时有逻辑的、有条理的运用可靠史料证据论证观点,明确历史问题的前因后果与内在联系。第三,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素养形成。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现成结论,而应思考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4、采用多元激励,改进学习评价
历史课堂的评价应以学生家国情怀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要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系统搜集和科学分析处理学生的有关信息,综合发挥检测、诊断、激励、引导、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准确判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第一,注重目标完成评价。是否达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服务于实现它。以目标完成情况为导向的评价,既可以校正课堂教学进程的走向,又可以检验并促成教学内容的达标程度。教师关注目标完成的评价,既有利于评价教学完成的质和量,体现家国情怀目标导向的现实价值;又有利于评价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境界,尤其是家国情怀的情感达成度。第二,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长时性、结果非显现性的特点,它的形成往往体现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带动的学生个体变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自我发展、同伴互动等因素,都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因此,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全面、及时、灵活地检测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并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主动探究,深度思考上来。第三,注重个性化发展评价。关注个性化发展的重点,应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家国情怀的科学认识、情感倾向、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这种评价不仅体现了历史课堂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有利于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凝聚成的一种深厚情感,是对自己的祖国与民族的深情大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我们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正确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同时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构建,使学生能真正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意义。这不仅是贯彻课改要求,更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章光伟,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Z1)
孙维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课程·中旬》,2017(5)
3、郭富斌,历史教学:理解和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省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