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简介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从家国情怀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谈全球化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价值引领及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30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宇文

从家国情怀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谈全球化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价值引领及实现路径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既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指向所在。家国情怀,不仅是要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国民族的自豪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天下情怀。不仅要引导学生立足中国,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更要胸怀世界,关注人类命运,逐步形成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振兴中华,兼济天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人类关怀  全球化  价值引领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五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基于核心素养,落实唯物史观,强调正确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对历史教学加强价值引领,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虽有曲折,却不可逆转,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也对当前我们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观——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怎样的价值引领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阐述“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时不仅提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针对这一阐述,笔者想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全球化背景下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从家国情怀到人类关怀:历史教学价值归旨的再审视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其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力培养“家国情怀”,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1、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源流,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从《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家国情怀的内涵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2 家国情怀有利于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爱家、爱乡和爱国,前后衔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的共进关系。它们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加深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而推动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 、家国情怀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社会使命感和参与意识。

“兼济天下”的大同目标,是家国情怀的最终理想。家国情怀,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不仅是国家与民族之梦,也是每个人的梦,进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家国情怀承载了一种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它能激励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与奋斗。

然而,正如前文所言,家国情怀在不同时期,对其内涵理解也应该不断丰富发展。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家国情怀”的教育内涵的理解如果仅仅包含“家”与“国”两个层次,未免狭隘,还应看到第三个层次,那就是“天下情怀”与“人类关怀”。

古人在云及人生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三个层次是一气呵成的。当然,从古至今,人们对“天下”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早期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政所及之处为天下;后来知道中国之外还有“四夷”,天下也就包含了夷狄戎蛮;到了明清时期,认识到中国之外还有“万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在发展战略上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笔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人类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历史教训的反思,为“家国情怀”内涵的拓展提供了直接而宝贵的启发。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来看: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一结果是近代资产阶级通过发展大工业和建立世界市场而逐步形成的,它打破了多元无关的分散局面,在各地区各民族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推动形成了“多元相关”的整体世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却与历史机遇错失,两千多年超稳定的传统社会结构和看似太平盛世的帝国余晖,让统治者沉迷于天朝上国的醉梦之中。只有当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时,个别明智之士才怀着忧愤的“家国情怀”提出开眼看世界并学习西方。历史的教训昭示着我们,在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中,狭隘的“家国情怀”与偏执的“华夷之辩”,带来的是致命的自负与盲目的自恋。所以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教训,依据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历史教学中将“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学生能放眼世界,海纳百川,把人类世界的共同命运与民族国家的特殊命运紧密结合,“家国情怀”才真正具有现代意义和未来价值。

二、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路径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树立家国同构意识。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从夏朝“家天下”和西周时期形成的宗法制为起源,家国同构的意识一直对中国人影响甚深,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就是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好的官吏被称为“父母官”,好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种政治认同的传导机制形成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家与国是相通的,父权与君权是相互为用的,治家和治国的规则是通用的。特别是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后,“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观念,这对维护家族稳定、社会安宁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许多精华在内涵现实社会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行的中国古代历史教材中,此类教学素材极其丰富。政治角度来看,从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到秦朝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而阐述两千多年来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经济角度来看,侧重讲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文化角度来看,古代文化史也是以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为核心,阐述个人修为、理想抱负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无处不体现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家国同构的思想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利用对史料的阅读、分析与情景体验中强化学生的家国同构意识。

2、注重德行修养,培育民族自强精神。 

历史教学的根本指针是“立德树人”,中华民族历来就崇尚德行修养,并且十分注重个人的品德修为与报效国家相联系。西汉名将霍去病“匈奴未定,何以家为?”的誓言,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子之心,青年毛泽东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叩问,凡此种种唯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身死于度外的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古人思想基础之上,近代孙中山等人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新八德”,把“忠”放到“孝”的前面,实质是确认了“国”与“家”的关系,表明民族和国家利益高于家族利益的观念,适应了近代以来“国家至上”的价值观。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本质要求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融入德行修养、民族自强的家国情怀教育,要让学生注重个人品德修为,对祖国产生认同感,才会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努力,自强不息。

比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等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反思,如果生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否也勇敢站出来为民族振兴和保家卫国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教师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历史上的热血青年、仁人志士做比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追求,帮助学生成长为有志向、有抱负、有民族自强精神的人。  

3、胸怀古今中外,形成开放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就是指一种宽广、开放、平等的国际心态,能主动了解世界,公正客观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和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国际理解与平等意识、国际依存与合作意识、国际竞争与交流意识、国际和平与正义意识等。它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素材,引领学生从世界这个大视角去探讨中国在世界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去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前途命运?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要告知学生即使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就经常自然流露出胸怀天下苍生的普世情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不是孤立于世界文明之外的,始终与西亚与欧洲文明之间存在交流联系。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时,笔者认为不宜一味地强调中国的科学技术比国外领先多少年,因为其结果只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观念?虽然中国古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但是客观来讲,在科技、建筑、法制、民主等方面的整体发展水平是落后于古代西亚和欧洲的?只能世界各国的文明在发展时间上有早有迟,内容上也有千差万别,我们要以开放的发展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差异性,尊重异域文化,懂得各国历史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在世界历史教学过程中,结合全球联系的建立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师要善于用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对中西社会生态进行比较,感受中国与世界大潮失之交臂的历史遗憾。可以结合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史实,让学生体会到法国人民对“家国”的现代性理解,透过华盛顿在美国独立与建国过程中表现出的无私精神与对民主法制的敬畏,引导学生感悟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社会与公民到底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情怀。

总之,基于面向世界的“家国情怀”,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把同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融合整合,让学生养成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反观世界的思维习惯,在相互参照中形成世界整体发展观,正确认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我们既要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历史心存温情与敬畏,对民族的文化充满自豪与自信;我们更要告诫学生,要在全球化大潮中发出“中国声音”,首先要学会倾听世界的回声,要贡献“中国方案与智慧”,首先要深谙人类世界的命运与未来。我们要从中外历史的沉痛教训中获得理智与理性,明确“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思想理念,进而形成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振兴中华,兼济天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