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发布时间:2025-06-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倪健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研究

2024-2025学年第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本课题于20238月设计立项,202311月被批准为常州市十四五规划第二批备案课题2023年12月通过开题论证

一、课题概况

研究背景与价值

1.研究背景

1政策导向与理论支撑

实践育人是落实党的二十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战略部署的核心路径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化实践性”要求的具体实践。新课标明确强调“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求通过课内外实践“促进知行合一”,推动学科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实践。以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为根基,回应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破解传统教学“重认知轻行动”的困境。

2现实诉求与学科发展

本课题对于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都有重要价值,我们尝试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实施策略,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破解学生发展难题。针对初中生“知行脱节”普遍现象(如知法但不用法、明理但不行理),通过实践育人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的真实生长。  

二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2022年新课标提出“增强课程实践性”的刚性要求,需重构“课堂—社会”联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活动,赋予课程时代性与生命力。  

三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实践设计者”,通过开发案例、整合资源提升跨学科设计与实施能力,破解思政课“虚化、弱化”现实问题。  

2.研究价值

我们尝试通过课题研究,发挥学科实践育人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一是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理论框架,为新课标落地提供方法论支撑,丰富思政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在学科实践育人的探索中,破解学生知行分离困境,提升实践能力、思维活力与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样态,推动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提升育人实效;推动一线教学实践专业转型,强化教师育人胜任力。  

核心概念与研究深化

1.概念内涵的实践演进

1)学科实践育人

我们对学科实践育人的阶段定义是:以学科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横向贯通”(活动设计-实施-反思)与“纵向进阶”(知识→能力→素养)双维路径,实现“做事能力”与“做人品格”的同步培育。  

我们对学科实践育人的中期深化是:在道德实践层,开发“校园文明岗”等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法治实践层,联合人民检察官开展“沉浸式模拟法庭”,使学生能清楚知道庭审现场的流程和要求,深化法治意识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  

从学科特性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关键思政课程,承担“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核心素养培育使命。  

从中期突破看,课题组需要进一步完善构建“课堂情境探究(显性)+校外实践浸润(隐性)”协同模式,使学生社会责任自评分达到较高水准。  

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即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从课堂实践到课外实践,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也只有回到生活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践行。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能局限于小课堂,还要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藩篱”,做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筑道德与法治的“大课堂”。

我们尝试通过课题研究,联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框架,实现素养的可视化生长,并形成一系列学科实践育人课例成果:

结合新课标“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我们将课程定位从“知识整合”升级为“实践导向的素养培育”。在横向流程上,推进机制创新,从“零散活动”转向课程化实施,完善“活动设计→调研实施→反思提升→成果转化”闭环,目前已将“模拟法庭”纳入七年级校本课固定课时,配套《活动方案》规范操作流程。在纵向深度上,从知识传授延伸至价值践行,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对学生的行为观察,例如:依托“班级议事会”活动,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察的行为指标(如文案撰写质量、协商沟通能力);联动“法治校长”资源,将庭审旁听活动与教材法律知识深度融合。

2.研究目标

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力求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深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内涵及实施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获得关于学科实践育人目标、内容、途径与方式的系统而具体的实践经验。

2)通过研究和实践,构建起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将学科实践育人落实在某些单元或者课时中,以具体话题为基础,梳理学科实践育人的主题内容,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形成《学科实践育人课例集》初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3)通过研究和实践,改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实际行动,提炼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研究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逻辑,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4)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革新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法治。

3.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理论深化—体系建构—行动改进—教师发展”四大模块展开,重点强化课例开发、评价创新、资源扩容三大攻坚方向。具体如下:

1)关于实践育人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性,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可行性的文献研究。

2)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目标和内容体系建构的研究。明确育人目标,系统梳理与总结学科实践育人的主题内容,明确可开展的活动内容,初步形成《学科实践育人课例集》。

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策略研究。将学科实践育人落实在某些单元或者课时中,以具体话题为基础,明确在学生实践活动时应给予的方法指导、支持力量,合理设计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

4)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研究。在学科实践活动中融入学习评价的策略方法,优化学生日常学习的观察评价和实践参与评价,进一步发挥学科实践育人功能,的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践行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行为。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目标和内容体系建构、策略方法、评价体系等展开。

研究过程和推进措施

1.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3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分以下4个阶段展开:

1)论证修改规划阶段(2023.9-2024.1):举行开题论证活动,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规划后续研究工作并形成课题实施方案。

2)展开重点研究并中期评估阶段(2024.2-2025.6):系统学习相关理论、学科前沿成果重点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具体内涵、意义以及实施策略等,形成理论学习笔记与文献综述优化完善实施方案课题核心成员进一步明确研究任务并围绕方案组织研讨,同时组织课题核心成员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探索,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途径和方法、评价机制定期组织课堂观摩、主题研讨、读书分享会、成果展示等课题交流活动,探索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结合的路径建立课题网站,更新研究动态,分类存储课堂实录、活动总结、学生反馈等研究资料。写好中期研究报告,展开中期评估,撰写研究文章。

3)展开重点研究完成研究内容(2025.7-2026.6)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开展理论研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修正原定方案。重点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途径和方法、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科实践育人的网络体系,分析总结课题进展情况,撰写研究文章,推广研究成果。

4)总结梳理研究成果(2026.7-2026.10)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总结,形成完整的文本材料,课题组全体成员完成研究案例、活动方案、研究成果等收集整理工作,形成论文(案例)集,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结论,做好结题鉴定准备,同时在本区域宣传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推动学科育人模式创新。

2.推进措施

为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扎实推进研究与实践,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下阶段将采取下列措施:

1)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指向每个研究内容,在课题组成员间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各成员都必须积极参加学习研究、实践探索,都必须在本年级学科组带领其他道德与法治老师开展研究与实践。

2)收集资料,加强学习。进一步收集与课题研究主题和内容相关的文件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以个人自学、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开展的理论学习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个人要深入研究自己的分工内容,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科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实践活动,认真完成分工的研究任务。课题组要根据研究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成员开展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等研究活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专题研讨活动,至少开展一次教学观摩活动,每学期期末开展一次总结交流活动。在研究与实践中,将邀请专家名师进行专业指导、课堂诊断、经验提炼。

4)善于总结,提炼经验。要在研究与实践中经常归纳反思,总结成果,发现问题、跟进整改。要积极撰写研究总结、案例分析和教学论文,每人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分析或论文。

、研究进展初步成果

㈠前一阶段主要研究工作

1)理论研究与框架探索

第一,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实践育人”相关理论成果,梳理形成了文献综述报告1篇。重点围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实践育人的要求,提炼理论对实践活动设计、情境创设的指导意义,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理念内涵、重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民教育实践案例(如美国“社区服务学习”、德国“模拟议会”),提炼可借鉴经验(如跨学科整合、长效评价机制),整理国内实践育人研究热点(如项目式学习、家校社协同)。

第二,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尝试提炼构建“学科知识—实践活动—价值内化”三维实践育人框架(见下图),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例如,围绕七八九年级教材上的“单元思考与行动”,设计活动方案,研究活动前的设计、调查;设计“认知体验→社会参与→创新行动”三阶活动链,建立与知识的映射关系;策划榜样宣讲会、模拟法庭、考察汇报评比等活动方案,挖掘生活资源,关注学生的行为选择、责任担当,推动学生素养的持续内化。

2)实践调研与问题诊断

开展覆盖2所初中的实地调研,通过访谈(教师23人、学生305人)及课堂观察,发现了当前教学存在“重知识轻实践”、“活动形式化”、“评价单一化”、“真实社会场景融入有限”等问题。  

基于调研情况,提炼出实践育人实施的三大难点:课程资源整合不足、活动设计针对性弱、评价机制不健全。  

3)策略探索与教学实践

一是立足课堂的学科实践育人探究。在课堂实践中深度融合育人理念与教学,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和“单元主题式实践活动”

2024年3月21日,课题组在湖塘实验中学组织专题活动,围绕主题《飞行与德法之约——学科实践育人的课堂教学探索》展开“同课异构”课堂展示,胡古月老师授课《探秘中国探月精神,追寻青春梦想》、徐能学老师授课《从低空经济看法治建设》、张李老师授课《解码低空经济——创新永无止境》,并就实践型课堂教学策略的开发就进行了交流探讨。4月4日“四有好教师”活动中,张李老师再次进行课堂展示,得到区教师同仁的一致好评。

“单元主题式实践活动”(见下图),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实践主题,围绕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完成选题策划、报告制作全流程,培养信息素养与责任意识,同步渗透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

七年级单元主题

活动形式

珍惜青春时光

青春访谈录

焕发青春活力

青春榜样宣讲会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片

生活在法治社会

走进法治社会微视频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收集反馈,学生普遍认为情境模拟实践让抽象知识更易懂,他们期待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有更多的小组实践体验类活动。围绕第二单元活动核心主题“走近青春榜样,感悟青春力量”开展的青春榜样宣讲会,学生主讲达11人次以上。通过优秀青年代表的真实事迹,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奋斗精神,引导参与的学生从榜样故事中汲取力量,明确自身成长方向,在班级内形成“学榜样、争先锋”的积极文化氛围。活动前期,学生搜集3-5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榜样(如:科研创新者、基层志愿者、创业先锋、技能大赛冠军等),提前准备宣讲内容,确保故事真实、有感染力;活动过程中,宣讲的同学们聚焦“自信自强”“逆境突破”“责任担当”“理想坚守”等关键词,上台分享榜样故事,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宣讲后,学生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实现价值”展开讨论,并现场书写行动计划,激励自己将榜样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是推进课外实践活动延伸。以“窗外晓声”为引领构建起了“慧眼看世界”、“晓声说法”、“社会考察”三大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窗外”,指向四季流转的自然胜景、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晓声”意为“拂晓的声音”,青少年的声音。“窗外晓声”倡导“观窗外万象,发青春新声”。

“慧眼看世界”时事播报评点。每周由学生上台播报评点一则时事新闻,或一个热点问题,逐步形成了立足“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讲述评点”基础流程的实践、思考、表达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模式。具体环节为:一、择取话题,拓展生活视野;二、分析要点,提炼价值观点;三、述评表达,促进价值体认。“精选话题”指的是选择有积极意义的、传播正能量、与书本知识关联的内容,可以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可以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社会新闻事件;也可以是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信息呈现”指的是信息有一定篇幅限制(1-2张幻灯片,简短的视频),学生要学会选取主干信息,突出关键信息(用不同颜色和字体),培养提炼、整合、输出信息的能力。“学生分析”指的是台下学生从信息出发,给出自己的思考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主讲点评”环节是关键,主讲同学在全面把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形成较为科学、系统的点评内容,自身思维品质的得到主动提升,也开阔了其他同学的视野和认知。

模拟法庭活动。依托校本课程,我们在七年级试点项目化学习模式开发“法治实践课堂”系列活动,通过模拟法庭、主题辩论等形式,开展“校园欺凌案件模拟庭审”“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配套设计《模拟法庭指导方案》(含剧本范例、角色分工表)

社会考察活动。我们固定在初二年级下学期,利用国庆节开展社会考察活动。为此,我们制定了湖塘实验中学学生社会考察活动安排和报告撰写要求,从考察对象、考察主题和考察内容上给学生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围绕考察主题,写出参加这次调查活动的收获,通过调查其中存在的问题,写几点意见建议(政府应该怎样支持、社区或单位自己应该怎样改进、社区或单位的成员应该怎样参与等)。从而引导学生在学科实践中学会用理性的态度、方法分析社会状况,认识社会现象。在考察活动结束后,各班级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专门的汇报交流。初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组对各班级提交的考察报告进行了一、二、三等奖的评选,并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公开展示获奖名单和优秀考察报告。并将资料汇编成册。

㈡初步的研究成果

1)梳理形成了文献综述报告1篇(共计6358字)。

2)论文成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践结合的模式研究》发表于《教育学文摘》2024年3月;

《道德与法治学科加强实践育人的思考》发表于《中国教师》2024年6月;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探究》发表于《文学天地》2024年6月;

《实践育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实施策略》发表于《考试周刊》2024年9月;

《着力学科实践,提升育人实效》于2024年12月获常州市年会论文三等奖;

《巧借实践引思考,知行合一强情怀》于2024年11月获武进区年会论文一等奖。

3)实践成效

对学生经由“慧眼看世界”(新闻评论)、榜样宣讲会、社会考察等活动的磨练,积累了大量新闻评论的案例,形成了许多社会考察报告,逐步锤炼了实践能力,很多学生表示“开始更关注社会问题了”。

对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从确定研究方向到开展实践研究,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在组织形式上,通过学科部平台每月一次的集中活动,强化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在研究成果上,形成了研究课例的具体流程和要求,写成了一些研究论文。在教学上,多次开设公开课,广受好评。

对教学改革:“慧眼看世界”(新闻评论)和社会考察已经成为我校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特色项目,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素养目标的达成,也对教师准确、清晰、精练的分析和归纳教学中涉及的知识、探讨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主要的困难集中在三个反面:

1)理论总结: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有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目标和内容建构缺乏系统、科学的把握。

2)学习评价:社会考察活动已建立评价量表,但学科实践育人的学习评价研究整体进展较为缓慢,缺乏量化评估工具,现有评价仍以教师的主观观察为主,缺乏量化标准和长效跟踪机制。

3)研究成果:论文撰写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研究成员需要更加有效参与,研究成果的理论化、系统化梳理,需要进一步提升。

、下阶段研究计划

在深入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下一阶段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在研究开展的组织形式上,以学期为单位,以每月学科部活动为平台,围绕研究主题开展课例研究,让学科部成员更切实的参与到实际研究中。

2)在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上,继续寻求专家支持,寻找课程方面的专家进行指点,使得研究在理论上把握更科学准确,同时要立足课程标准和设计理念的高度来把握文本内容的立意。

3)在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上,开发跨单元实践模块,组织开展时文阅读分析、时事播报小擂台等活动。开展“菜单式”实践选题,提前公布活动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避免“被动参与”。开展实践成果展示会,通过班级演讲、校园展板、公众号推送等形式,强化学生成就感。进一步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4)在课题研究的学习评价上,开发多元评价工具,设计《学生实践能力评价量表》,从参与度、合作能力、成果质量等维度量化评分,配套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表。结合学校德育处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收集活动记录、反思日志、实践成果(如调研报告、社区服务证明),进行过程性跟踪。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研究》课题组

202555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