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育人的研究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背景
1.新课标强调实践育人
新课标明确要求落实“实践育人”,倡导“做中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育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2.校本课程与统编教材融合
推进校本课程与统编教材深度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特色,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核心素养与知行合一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知行合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知行合一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学期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前已进入深度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
具体来说,本学期课题组主要做好如下工作:
1.校本课的设计与开发。开发2-3个校本化实践课程模块,涵盖不同主题和领域。模块设计注重实践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满足学生需求。在开学初,学科组集备时就要研讨本学期校本课程的设计,资源选择和课堂实施。比如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课程可以定位在“开阔眼界”和“学生舞台”,前者就是选择与学生生活、教材主题关联又关注社会发展的素材,开阔学生视野;后者就是让学生上讲台表达、讲述,增加学生表现、表达的机会。
2.教材单元实践活动方案。形成分年级的教材单元实践活动方案,与教学进度同步。活动方案具体可行,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3.三级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建立“课堂- 校园- 社区”三级实践育人体系,拓展育人空间。课堂是基础,校园活动丰富,社区实践延伸,形成育人合力。
4.学生发展为本,系统推进实践作业。具体措施:以实践和写作为导向,把寒暑假作业统一制作成表,增强作业安排的系统性。开学后安排课堂时间展示,用成果展示评价的方式调动学生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
5.典型案例集积累。积累典型案例集,包括视频、学生作品等,记录实践过程。典型案例集为教学提供参考,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
6.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分享实践成果,反思问题,规划下阶段方向。
三、预期成果
1.实践活动案例集:精选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案例,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2.学生成果展示:如学生撰写的社会考察报告、实践感悟、制作的手抄报、拍摄的宣传视频等,展现学生成长。
3.相关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将课题研究中的核心观点与创新发现撰写成学术论文,在教育期刊发表或投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征文竞赛,扩大研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