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感悟
发布时间:2024-10-1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袁林艳

                                                  地理学科部    张怡

地理学科需要深度学习,培养地理思维力,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对深度学习也是一知半解。在我的最初认知中无非就是学生的深度探究,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实践到生活之类的内容,然而通过阅读,让我认识到,深度学习是场教学上的革命,革掉模式化程序化形式化导学案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学习机制,形成好课框架

面对中国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时候,中国的回答是为了培养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创新人才而努力。在大量研究表明在迅速化的世界中取得职业和社会生活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拥有远大的向和坚强的意志、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学科思维、学习策略和积极的学习心向。

教师培养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两个必要前提:一是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二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其次,坚持学习高难度的内容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动活动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要保证这两点就要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极高的参与度,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具体表现为赞科夫所表述的“高难度进行的教学”

学生学什么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脱不了关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然而在目标的制定上,存在很多的误区,包括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时常发生,书中说道,教学目标不是教师主观制定的,而是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活动的关联结果的表述,换言之教学目标要真正作为引导教学活动,实施持续的教学评价的依据来发挥作用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呢?

深度学习中教学内容是学生深度操作、加工教学材料之后所获得、体会、掌握的东西。教学材料是为学生提供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对象。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呈现如下的关系:知识、教学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那个样子,不会增一分也不会减一分;而教材是以客观知识为基底,根据学生的年龄水平对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取舍改造。但教材并不是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的,是种远离学生,较为抽象、静态的内容。老师需要基于教学材料设计并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与学习进程,即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度,从而使自身的未来水平转化为现实水平。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或活动时,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先记住知识再提高能力转向在解決问题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是符合实际的、有意的。

  结合我校自主学习型地理课堂的实际以及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学生的深度学习非常有必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实践力的获得。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