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婷
摘要:我校推行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策略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深学精教”。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就地理学科而言对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自主学习课堂的建设,为今后生动、高效的地理课堂的建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正文:
核心素养与三维课程目标相比,更凸显其关键性、情境性、情感性、动态性和终身性[1]。虽然二者的目的都指向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其实,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主要在学生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以及人地观念这四个方面[2]。
如何使学生能够投入到多元化、现代化的课堂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各种接近自然实际的、贴合实事的教学情境,并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中学生才会有代入感、有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读图用图、合作交流、空间思维等能力。使学生“乐学”,“勤学”,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扎实、会活学活用、会举一反三。同时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思维为主攻,以训练为主线构建课堂。为此,教师需要相互学习实现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常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爱屋及乌”,对学习充满兴趣。
1.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城市中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无非就是书本上写的那些,但我们地理是与生活最为贴近的学科,也是最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学科。如果将每节课的问题情境就设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所见过的知道的现象中,运用具有典型性、导向性、渐进性的问题,很容易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型课堂中,那么既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地理的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学的成果。
2.把充足思考、交流的时间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少教”,更多的是让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让他们“多学”。以学定教,才是课堂上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教师的一味讲评只会让课堂显得死板生硬。同时,由于学生常识性知识的缺乏,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问要恰到好处,提问要难易适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用具体的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多用“为什么”、“因素”、“类型”、“如何”等有一定挑战性的字眼来创设问题,学生才能明白你要他们回答什么,怎么样去回答。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最主要的合作交流这一循环占用了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这一环节也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得到充分体现的关键性环节,在学生充分思考以后,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互助,获得新的角度新的看法,进一步完善自己。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学习中国疆域时,学生对这块感知比较少,仅能说出中国很大,但是对于到底“多大”的感觉非常抽象,那么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观赏同一季节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景观差异、同一时刻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的景观差异等有关实例,讲清这些景观差异与我国疆域的纬度跨度以及经度跨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一些直观的数字,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的“大”。同时也可以通过读图和填写表格,对不同项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为系统,使这种学习方法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4.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更为深层次的自主学习方式。推行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其中本质上的改变是有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但是,在小组学习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对合作的问题不明确,不知道在小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那么就需要教师对小组进行一个规范,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就学生该如何进行小组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
为了将小组合作的利益最大化,在活动前,教师要对全班进行合理分组,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小组合作的本身,更在于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锻炼。在小组交流完以后,学生将在全班面前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将小组中的交流扩大为小组间的交流。小组展示过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针对一些有深度的有困难的细节再进行重点释疑。所以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一节课内容的重难点,并对教学细节进行精细设计。
5.当堂检测练习的针对性
一般地理没有课后没有作业,但是每节课都会留出总结检测的时间,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里,要完成对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这就要求当堂检测要具有针对性,在学生掌握课堂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再进行活学活用式的检测,从而进一步巩固提升。
此外,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自主学习型地理课堂还要求课堂具有高效性,由于课时有限,每周两节,共35节课,三分之一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一节课45分钟,要给学生10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当堂检测,实际可利用的时间仅为半节课,但要完成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使得课堂环节紧凑、课堂效率提高,更要用心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
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人,教师的身份早已不局限于仅仅“教书”中的知识,更要教授生活中、人生中的知识,要求将书本化于生活中,学生也由学会书本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发展,最终成长为知识丰富、能力健全、勇于探索、热爱生活、敢于担当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柳栖士.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关系
[2]汤国荣.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课程·教材·教法,第35卷第11期:119~122
[3]中国论文网.将课堂回归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