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 王珏婷
看过《自主学习型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我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 备课找“本质”。
备课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从而挖掘教材的根本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追求科学本质的核心问题,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本位思考。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力的一场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些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积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并获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长,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度学习就是好的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那些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师才有可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用心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是极为社会性的活动,学生关心什么、能够养成怎样的心灵,达到怎样的精神境界,与他的老师、同学有关,与他每日的经历有关,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与正在进行的沸腾的社会生活有关。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而教师不能被替代的部分。通过以上分析,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备课时应该认真把握地理科学本质,在教学中,当学生判别方向有困难时,还要补充一个空间概念,完善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
二、 精设计。
主动设疑在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应当变自己间为学生间,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主动设疑,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 课堂教学要触及学生心灵。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场革命,这是一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在教学中要触及学生心灵,必须做到以儿童为中心,以学心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深度指导和渗透。深度学习不是把知识教深了,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解决新问题或者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即“能够将一个情境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去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活动导学”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一定能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现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积极创新,基于生本理念打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习得科学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比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不是一味地求难,求深,而在于适时点拨、引领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