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王蕾 2023-2024第一学期个人总结
发布时间:2024-01-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胡小凡

追本溯源,思考写作

忙忙碌碌中,一个紧张又充实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又过去了,本学期是我加入胡小凡名师工作室的第五个年头,在胡小凡主任的精心指导下,我有幸以徒弟的身份聆听了岳校的几次精彩的讲座,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就以工作室本学期关键词——叶圣陶写作思想作为总结的切入点来谈谈在加入工作室第五个年头的自我反思。

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写平平常常的好文章。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考”为本。学生写作要忠实于自己的生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能闭门造车,无病呻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好作文有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呢?在百度里输入关键词“作文速成”,会搜索出几百万条与此相关的网页信息。其中名目繁多的“作文速成三步法”“作文速成五步法”“作文速成七步法”让人眼花缭乱,似乎走好了“三步”“五步”“七步”,就取得了“真经”。而叶圣陶先生则多次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老说:“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因此“阅读课要讲得透。叫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读课文当然受到种种教育,得到种种知识,同时也从课文受到思考之训练。各篇课文不同,但是有相同之点,思想必然有一条路径,一步步进展”。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概言之,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要从阅读中吸收言语经验,学习言语表达。好文章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许多思想情感的营养,也可以提供写作思路的启迪。特级教师杨斌说过:“认识文章的思想之美、哲理之美,不在于直接倒出结论,关键在于循着作者的思想脉络,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走向深刻,走向睿智,体会这种论证过程中的逻辑之美、智慧之美。”文字是无声的语言,选择经过作者精心锤炼、含义隽永、富有意味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是语言思维的训练,也是情感意味的品评。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叶老提出,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不好,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因此,必须认真重视阅读教学,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作文该写什么?这是写作内容问题。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应该追本溯源: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成为作家?关于这个问题,叶老明确地指出:“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明确了写作目的后,写什么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叶老说:“作文绝不是把一些很好听、很漂亮的花言巧语写在纸上就算完事的,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现在很多中学生的习作华而不实、胡编乱造、严重脱离自己的实际生活。究其原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外在原因是评价标准出了问题。我们评价学生作文不是看学生写作内容是否源自生活,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而是往往以比较模糊的、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写出的“优秀作文”和中高考“满分作文”的标准去比照,挑剔大多数学生的习作还缺少这样缺少那样。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绝大多数学生为了能有朝一日成为那少数人,都纷纷向“优秀作文”“满分作文”看齐。于是写作不是写平常事,而是写离奇玄幻故事,写“感动中国”故事;写作不是说平常话,而是堆砌华丽辞藻、语不惊人死不休。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或者对作文望而生畏,或者提起笔来就想一语惊人,平实的质朴的“我手写我口”式的作文反而成为凤毛麟角了。

特级教师黄厚江深谙叶老作文教学之道。他在《引导学生写平平常常的好文章》一文里提到:“我们一贯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写平平常常的好文章。所谓‘平常’,就是写平常事,说平常话,就是朴实自然,不刻意求新,不刻意求巧;所谓‘好’,就是文从字顺,内容实在,言之有物,就是能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而绝不是形式的新奇巧怪。”这里的“写平常事”“说平常话”,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思考,而不是用力于引导学生如何“选材独特”“标新立异”。既然作文是着眼于学生一辈子的需要,那么我们应该主张作文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考”为本,找准评价标准,让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内在原因是学生自身对生活疏于观察、惰于思考。学生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固然是现实,但是根本在于他们把自己与作文放在对立的位置上,认为作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试。对此,我们教师首先必须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作文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其次,引导学生不光要读书,还要观察生活,关心社会,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再次,学会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美,将真情实感积蓄起来。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引用了罗庸先生的话:“国文教师似应采取图画一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作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无所为而为,才是发露中诚的好机会。”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多做片段式写作练习。倡导学生随时用手机或相机把生活中的美定格下来,比如岸边明媚的迎春花、初夏竹枝上晶莹欲滴的露珠、秋风中盘旋的落叶、车窗上冻结的霜花、清晨马路上扫地的清洁工、田间弯腰插秧的农民、绿茵场上挥汗如雨的运动员、黄昏公园里携手散步的老夫妻、考场外静候的父母……再及时给图片配上表现自己当时所见、所感、

所思的文字,这种方法有利于为写作积累真实而丰富的素材,以及真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的片段写作只需把定格下来的美再现出来,把当时记录的真情实感“调度”出来,自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如果学生能将片段式写作一直坚持下去,那么何愁作文时没有源头活水,何愁没有真情实感?长此以往,相信学生在写作上所取得的进步定将月异而岁不同。

三、修辞立其诚

知道了写什么后,接下来就该谈谈怎么写的问题了。叶老在《作文要道》里,引用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里写到的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其中,“有真意”是最主要的,没有真意就没有必要作文。这里的真意,和叶老的立诚思想不谋而合。

叶老认为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心里怎样想怎样感,笔下就怎样写,就是“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学生的习作要忠于自己的实际生活,忠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可以闭门造车,无病呻吟。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所以历经千古,为后人所喜爱,也是源于他真挚地表达了痛失爱妻之后的凄楚哀婉之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只有抒发心中真情,才能写出“走心”的文章,也才能感动读者。作文有了真意,是不是就可以把文章写好呢?当然不是!还要讲究点技巧。而这所谓的技巧,也是指情真意切状态下的自然倾吐。正如叶老所说:“讲究技巧,最要紧的是选择最切当的语言,正确地把真意表达出来。”怎样的语言才是“切当”的语言?对此;叶老提出了语言要力求准确、鲜明和生动。语言准确是作文的生命。教师应该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用心体验,勤于推敲,力求写作时无论状物、记事、抒情,都能用恰当的语言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使其不走样、不变形、不夸大、不缩小,使阅读的人能够领会清楚明白。只有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鲜明性和生动性。巧用修辞可以使语句文采斐然、形象生动。比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拟人、博喻,写出了荷花的娇柔妩媚、素淡清雅之美,十分生动形象,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写作的时候,有关主旨的话才说,而且要说得正确,说得没有遗漏;无关主旨的话却一句也不容多说,多说一句就是累赘,就是废话,就是全篇文字的一个疵点。”这就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详写的方法主要有突出细节,注重渲染和烘托,多用铺陈,反复强化

照应等。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这些篇目都是名家名篇,是学习写作的典范。学生如能多多研习和积累,必能在写作时俯仰即是,收放自如。

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循着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路径,不断实践,勇于探索,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最终推动中学语文教学走向闳约深美的天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我们才能取得进步。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胡小凡主任在期末向我们展示了语文问题式学习的真实课例,展现了语文课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所以对于我们年轻一辈来说,不断学习才能化前辈精髓为己所用,才能让学生摆脱害怕语文的心理状态!这样看来,我们工作室在胡小凡主任的带领之下,各种教学课型也会有大的突破,而我也会抓住这一次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