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往,展望未来
回首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感恩满满。在这里,既有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又有观摩课、成员交流研讨。这些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而在这个有思想、有凝聚力、有生命活力的团队中,我们也不断地拓展了知识边界,为以后自身的发展找到了更好的方向,总结如下:
一、理论积淀,素养提升
以课题为依托,以研修促提升,围绕省市级立项课题,工作室扎实开展研讨。
凡之语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胡小凡主任精心挑选了专业理论书籍《叶圣陶教育名篇选》,及时向成员进行推荐。胡主任谈及:理论是道路,课堂是走路的姿势,理论带动我们课堂的进步,思考让我们熠熠生辉。工作室通过定期召开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读书交流会,鼓励成员们先个人阅读、再主题交流,拓宽教育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我按照工作室计划的具体要求,多渠道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来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并尝试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长补短,在理性的认识中丰富自我,这也是一场理想与信念的洗礼。
二、专家引领,增长见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胡主任先后邀请了多位资深专家和教研员为工作室成员拓宽视野。
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张立成主任多次受邀做指导,第一次讲座,张立成主任就《再说单元教学》进行讲座,旨在促进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统领下的结构化教学,掀开“大单元教学”的薄面纱。刘高平院长开设的专题讲座《写作与写作教学》,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分别阐述“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写作观”,明确了写作教学的追求与路径。既契合教学实际,也契合学生学的实际,投射高中教学。疏大四校长以《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浅说》为专题,从“为何”与“如何”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标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变革”,提出了“写读式”语文教学当始终在行走中,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飞得远。胡小凡主任进行《真写作,真教学》的专题讲座,分析了当前的写作现状,提出了语文实践当回归语文课程的本源,而一个语文教师是否真正有了语文课程的主张,关键在于他是否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思考。臧剑斌主任做了《写作教学,我们有何“为”?》的主题讲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困境,即如何找“米”、用“米”、品“米”,为我们做了系统化的指导,也为成员们今后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多次的讲座分享,我们受益匪浅,对于写作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文素养,迈开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坚定步伐。
三、听课观摩,知行合一
湖塘实验学校唐皓老师执教的习作教学《尝试创作现代诗》,设计了四个课堂教学活动,在回味品悟、抒情成诗、以“象”成诗、文诗融合的活动中,解锁了“现代诗歌创作”的内在密码,即“意胜”“象胜”“言胜”“形胜”,鼓励学生以诗传情、以诗明志。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胡伟老师《写小人物》一课,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让生活的慢镜头看得见,着眼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与修改提升。陆琴老师的公开课《<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阅读》,师生在读写共生中,强化思维训练,涵养审美情趣。湖塘实验中学的刘怡老师开设了《写出人物的精神》的作文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学习策略。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毛文娟老师执教的《动起来,人物形象更鲜明》一课,通过搭台阶、竖梯子,在一改具体、二改生动、三改传神中积累写法,一步一步完成作文升格训练,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评的一体化。
在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展示后,成员们的评课也拓宽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观摩课中齐心协力不断成长。
以上通过阅读交流、专题讲座、听课观摩等形式,大家毫不藏私的分享,应运而生的探索,我们工作室的成员们迅速成长,大家你追我赶。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走得又快又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开拓进取,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