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2023年的上半年就在忙碌和有序的工作中悄然结束了。参加名师工作室已有两年多了,本学期在“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中不断进步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学习进行总结:
一、专业阅读提素养,拓展视野厚积淀
阅读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推动器。阅读不仅可以增见识长学问,转观念拓思想,更能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成长。自参加工作室以来,胡主任一直向我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形式督促我们拓展阅读面。这使我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同时,每次活动工作室成员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中推荐的两篇优秀论文,更是让我开拓了视眼,了解他人是如果做研究的。
二、同课互动展才情,专家引领促发展
每次工作室活动,都能有幸听到工作室成员的优秀的课堂展示,特别是同题异构的课,更是给我提供了学习、思考、提升的机会。比如周玲老师和庄烨老师的《审题立意》的同题异构,在分层教学和分点指导上给了我很好的示范。又如岳天钰老师和石梦娇老师的《修改润色》,为我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修改提升作文指明了方向。
这学期,胡主任还是一如既往的每次活动都会请专家为我们做专题讲座,做高屋建瓴式的引领。如常州市教科院刘高平的《阅读教学:确定性与生成性》,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杜鹃老师的《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为如何设计一堂优课进行了很好的指引。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这些专家的引领,促使我不断发展。
三、课题研究练真功,制度严格促落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次工作室公开课之后的评课环节是我们最揪心的时候,因为现场评课是胡主任临时抽签决定,要求我们从指导教学、分点教学等研究角度入手去评讲,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每次听课时要全神贯注,同时思考本节课的优劣。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评课能力,也为我们的教学案例撰写打下了伏笔。每月的教学案例随笔的定时上传,更是促使我们毫不松懈地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我们教科研能力。在这样不断的训练之下,本学期,我的教科研能力又有了新提高。
这是本学期的收获和感受,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大胆地开始公开课,在活动的过程中还是有点被动。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我会有所改进,并在工作室的指导下继续努力工作不断成长,争取在新的一学年能够有更大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