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参加胡小凡名师工作室的教研工作。在紧张忙碌、充实有序中,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反思这一学期在工作室的成长与收获,做出如下总结:
一、名师引领,提高认知
工作室里有胡小凡主任这样的名师领衔,并经常邀请张立成主任、张春院长等专家给我们做讲座指导,每次活动都让我们受益良多,促进我们快速成长。
如:疏大四校长的《作文教学的若干问题与思考》专题讲座,指出当前写作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教学规划不清、写作指导不实、实践方式不活和评价提升不力,并给出了应对措施。给我们混乱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张满林主任的《信息化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思考》专题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以“写作在平时教学中的实践”为主题,强调以读促写,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提出学生应该经常练习写作,由易到难地进行序列训练。给我们的写作教学以切实地指导。
张春院长的讲座从新课标入手,结合新课标的内容,分析了学生应该达到的写作水平,然后提醒教师,要关注和语文教学相关的新闻和事件,并列出上半年的8个教育热点与老师们分享,指出要关注热点事件,提升教师的视野和时事分析能力。他阐述了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写作新思维的追求:突出“三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新人,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这让我们对写作教学中关注社会素材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然,每一次的专家讲座之后,更有胡主任言简意赅的总结,助我们更加快速地吸收利用。
二、专注教研,努力提升。
为了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胡主任一直号召大家多阅读前言的期刊杂志,掌握最新的写作理论。同时,每一次工作室活动也会安排大家轮流分享文献资料,为提升大家的科研水平提供帮助。
本学期,借助工作室每月的写作任务,结合工作室同仁们的课例,我做了三篇小论文《挖掘课文独特的写作价值》《新课标背景下的五分写作案例分析》《在语文读写实践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虽然并未发表,但研究的过程中自己收获良多,并且这些也是我的论文素材,相信努力下去必有回报。
在胡主任的督促之下,我自己也更加重视理论阅读,更加关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些前言杂志,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理论素养。
三、立足实践,反思总结。
工作室每月至少一次实践活动,鲜活的课例给了我许多助益。
如:李玉老师的课例《跟<列夫·托尔斯泰>学肖像描写》,基于学生学情,设置了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并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地有逻辑有梯度,并充分发挥了课文的写作价值。
周寒珣老师与冯小玲老师同课异构的《在环境中塑造人》,周寒珣老师从学生例文入手回顾环境描写的概念,并选用课文内容重温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师生共同研讨一篇美文,然后学生改写。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课堂学生气氛活跃。冯小玲老师则是创设了非常真实的生活情境“我们班级要布置一次主题黑板报——凡人光辉,请你出谋划策,提供合适的照片和匹配的文字解说。”打破了作文课与生活的界限,将学生们带入了真实的生活之中,在实际的生活运用中学习如何写作,消除了学生与作文的隔膜,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王蕾老师和张云老师同课异构的《写作如何突出中心》,王蕾老师富有实效的情境引导和渗透,使学生对掌握突出中心的写作技法了然于心。张云老师的教学设计“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学内容从段到篇由浅入深,将学生的视角由课内带至课外,较好地实现了课内外的有效迁移。
胡主任也会抓住一切可学习的机会引领大家,如12月2日举行的“第七届苏派名师初中作文精品课堂线上观摩与研讨活动”,胡小凡主任通知并组织大家线上观摩,学习记录。
与高人为伍,倍感自己力有未逮。在工作室里,一直有值得我学习的前辈同仁、先进理论、成熟经验。“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我定会珍惜在工作室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