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初中学生在地理空间定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2-06-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袁林艳

 

 

摘要:地理空间定位是指在学习和认识地理事物过程中,运用各类地图、简图略图或脑海中回忆的地图作空间分析把握地理的空间位置关系,从中分析和获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或者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的一种地理能力。本文介绍了初中学生地理空间定位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思考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提升初中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相关策略以升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的空间定位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空间定位;教学策略

 

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词汇不断强化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也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的一个内在要求。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都要求学生具备必须的空间定位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人的智力归为八种能力,空间能力便是其中一种重要能力。空间定位能力作为空间能力的一种关键组成,成为众多地理教育者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地理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空间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因此,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担负起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重任。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是地理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地理空间能力一般包含以下六种能力:1.地理空间感知能力;2.地理空间记忆能力;3.地理空间想象能力;4.地理空间定位能力;5.地理空间分析能力;6.地理空间表达能力。[2]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地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对地理空间感知能力、空间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延伸和总结。因此,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学习是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是从初中开始真正接触地理的系统学习,初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培养自身空间能力的初始阶段,初中地理教材又是以经纬网、地球自转公转等知识作为开头,一开始就对初中学生的空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初中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迷失自我”,在空间定位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共性问题: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地理空间定位,这大大增加了初中生学习初中地理的难度。

一、初中学生在地理空间定位过程中一些普遍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问题1:不清楚给出的地理坐标的含义,不能进行准确定位。

初中地理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地理坐标,一个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就是这个事物的空间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或是以文字形式出现,又或者是图上的一些经线和纬线。如材料给出的经纬度是120°E150°E,20°N50°N,,很多学生不能利用这些已知的经纬度位置来空间定位,不知道这个区域其实基本就是在我国。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在脑海里形成整体的经纬网,以及学生对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及其穿过的地区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因此对一些常见的经纬线缺乏敏感性,也就无法准确的通过经纬网来定位。

问题2:学生无法从已知的一些要素的相对位置作为参照,影响空间定位。

任何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独特的相对位置。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已知某大陆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北临地中海,还有初中生无法通过其相对位置来确定该大陆就是非洲大陆。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初中学生在平时地理学习过程中,在平时读图的过程中,识记和记忆一些主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山脉、河流、主要的地形区、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等)过程中忽略彼此间的联系,缺少必要的空间联想。

问题3:对主要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形状缺乏必要的认知,导致空间定位失败。

初中学生在学习地理中,常会遇到不同地理事物面积、轮廓形状等方面的差异。如给出北极地区俯视图简图,但是只告知这是极地地区的俯视图,部分学生会将此图错误定位成是南极地区的俯视图。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初中学生在识记不同地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只记忆名称,忽视了不同地理事物在面积、轮廓、形状等方面的差异,因而无法准确的进行空间定位。

问题4:对典型区域特征缺乏必要认知,导致空间定位失败。

不同的区域在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上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不同区域会有一些独特的区域特征。如给出我国以竹楼为主的建筑景观图,部分学生却无法判断这个地方大致位于我国南方炎热潮湿的地区。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对不同地区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缺少认识,不能通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推断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因而不能准确地空间定位。

问题5:忽视图例、注记和题目中文字提示等辅助定位信息,导致空间定位失败。

部分学生对图例、注记和题目中文字提示等辅助定位信息往往视而不见。如在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上,学生重点关注了等高线的分布,忽略了沙漠这一重要图例,导致空间定位失败。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初中学生读题答题时马虎大意,对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干线、城市、洲界、国界、省区界线等图例和注记等不够重视,虽说这些图例和注记有时候只是起辅助定位的功能,但有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定位的成败。

二、提升初中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落实地图教学,奠定定位基础

地理学习强调空间性,地图又是地理教过程最主要的工具和载体。地图可以通过简明、直观、准确、形象的方式同时表现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并可以从中归纳总结出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甚至本质,是训练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工具。不同地理知识可以在不同的地图上加以呈现。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忽视地图,只看文字,因为其他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地理一般,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用地图来呈现。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落实地图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地图,让初中学生认识到地图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地图是初中学生进行空间定位的基础。

(二)经纬地图入手,发展心理地图

经纬网地图应该是初中学生进行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的初始地图,在经纬网地图上,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的位置及其穿过的主要地区,是学生日后空间定位的重要基础。初中地理教师要带领学生逐步形成和运用心理地图,即学生在利用经纬网空间定位时脑子里能够浮现出正确的经纬网地图,并通过脑海浮现出的经纬网地图来准确的空间定位。

注重空间联系,培养空间联想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事物彼此间的空间上的联系。例如在讲授大洲大洋是不能只教授学生七个大洲四个大洋,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彼此间的空间联系:亚洲东面是太平洋等。教师教的过程中重视地理事物彼此间的空间联系,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空间联想能力。久而久之学生逐步识记和记忆了一些主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山脉、河流、主要的地形区、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等)的空间联系,将会很好的提升自身的空间定位能力。

利用对比教学,重视区域特征

对比教学更能帮助初中生发现彼此间的差异与不同,教师利用对比教学,例如让学生观察南北极地区俯视图,学生更容易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北半球的俯视图是“陆包洋”,而南半球的俯视图是“洋包陆”,同时学生也会对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致轮廓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后续的空间定位。此外,对比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的差异特征,有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如教师将我国倾斜的传统建筑屋顶和平顶屋放在一起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屋顶的差异,并因此认识到降水差异导致了屋顶的差异,并认识到倾斜的传统建筑屋顶是在我国降水较多的东南沿海,而平顶屋是在我国降水较少的西北内陆。

提升初中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地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既要结合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多分析学生空间定位失败的具体原因,在日常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相关教学策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参考文献:

[1].熊怡清 .地图在初中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2].王曦园 .基于GE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应用策略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