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方法和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
湖塘实验中学 俞 顺
摘要: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真实地图、略图或虚拟的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地理能力。本文介绍了初中生学生地理空间定位的方法,提出了教师提升初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相关策略,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思维能力得到极大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地理。
关键词:初中地理;空间定位;方法;教学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八种,空间能力便是其中之一。空间定位能力作为空间能力的关键一种,成为众多教育者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空间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担负起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的重任。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地理空间能力一般包含以下六种能力:1.地理空间感知能力;2.地理空间记忆能力;3.地理空间想象能力;2.地理空间定位能力;2.地理空间分析能力;2.地理空间表达能力。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地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对地理空间感知能力、空间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延伸和总结。因此,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学习是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初中阶段地理空间定位的常用方法
1.地理坐标定位法
利用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来空间定位,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因此需要掌握和记忆一些主要经纬线及其穿过的地区。如给出的经纬度是120°E~150°E,20°N~50°N,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地方大致位于我国。
2.海陆位置定位法
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 (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 (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我们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洲大陆。
3.相对位置定位法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图上,可以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关系,确定该地的区域位置。利用相对位置定位法进行空间定位,要求学生展开空间联想,在掌握主要经纬线的同时记忆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海湾、海峡、山脉、河流等),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在方向、距离等方面形成联系。如确定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
4.面积、轮廓、形状定位法
不同地理事物的面积、高低或长短不同,利用地理事物特殊的轮廓和形状,可以判定其空间位置。学生在复习时应着重掌握以下地理事物的轮廓特点:大陆轮廓,包括大陆和主要半岛、岛屿、海湾、内海、海峡轮廓;政区轮廓, 包括世界重要国家的轮廓和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山脉轮廓,重点掌握中国和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走向。
5.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
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可以确定其所在地区的位置。利用相关文字资料考查空间定位能力是近年经常出现的一种命题思路。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时应注意以下信息的获取:①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特征、自然带类型、土壤特征、湖泊特征、地貌特征、太阳高度、河流特点等。②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种、民族、宗教信仰、建筑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风俗习惯等。如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中国的长城等。如给出我国以竹楼为主的建筑景观图,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地方大致位于我国南方炎热潮湿的地区。
6.用图例、注记、比例尺和题目中文字提示信息等信息辅助判断
该方法常常作为一种辅助定位的方法,但有时也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干线、城市、洲 界、国界、省区界线等图例和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名信息对定位很有帮助, 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
二、关于提升初中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师指向教学目标并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策略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桥梁。针对以上对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以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落实地图教学,奠定定位基础
由于地理的空间性,地图成为地理教学中的常用工具。地图可以通过简明、直观、准确、形象的方式同时表现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情 况,并可以从中归纳总结出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甚至本质,是训练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工具。可供教师选择的地图有很多类型,例如,大各洲、大洋、国家轮廓图,世界、国家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世界洋流分布图,理论世界时区划分图等。训练时要注重方法、顺序及对学生的引导,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进行训练,通过典型地理事物、特殊经纬线、海陆位置等进行地图定位能力的训练,教学中注意选取地图的清晰度以及地图的呈现时间,最有效率的引领学生读图。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更快、更准确的进行空间定位。
(二)利用心理地图,提升空间能力
要带领学生逐步形成和运用心理地图。心理地图是用来评价个体空间能力乃至整个智能的发展水平的工具,也是空间智力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地理教学过程中甚至课堂之外都应当鼓励使用心理地图,最初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在课堂上一起绘制校园平面图或大家都熟知的公共场所的平面图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评价指正,获得提高,等到逐步掌握了心理地图的绘制方法与技巧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绘制,如家庭平面图、住宅区平面图、上学路线平面图等,并通过向同伴介绍该图示的方法,从中锻炼、增强、形成较高水平的空间能力。这种示意图的绘制在内容上脱离教材,学生兴趣更高涨,更容易实行,一旦实现实质上就会有助于课堂教学及学科能力的提高。
(三)强化原理理解,鼓励图文转换
图文转换包括数据表格与图象之间以及地图与地理文字之间的相互转换。加强图文转换训练能够强化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联系,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不仅能降低课本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而且通过将地理知识与地图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从观察地图中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分析得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可以使学生借助地图掌握分析和研究地理现象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变化和发展。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有直观性概括性强,知识容量大等特点,是表达,概括地理学知识的主要形式,它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很大作用。教师应善于结合背景知识从地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把课本里有关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与地图中相关信息联系起来,形成体系,将图文结合,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及图文转换能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