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上午8点在教学研究中心开展课题组读书交流活动,课题组所有成员都准时参加,积极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收益良多。
“深度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式的“浅层学习”,它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课堂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互动等活动,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从而深刻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教师培养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两个必要前提:一是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二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其次,坚持学习高难度的内容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动活动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要保证这两点就要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极高的参与度,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具体表现为赞科夫所表述的“高难度进行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活动导学”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一定能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现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积极创新,基于生本理念打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习得科学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比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不是一味地求难,求深,而在于适时点拨、引领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