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1-09-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袁林艳

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也被译为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弗伦斯·马顿和罗杰·莎尔乔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他们发现浅层学习是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而深度学习是处在认知的高级水平,涉及到高阶思维。

事实上,早在1956年布鲁姆提出的认知维度划分中就已蕴含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的观点。按照布鲁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类所对应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这六个层次,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记忆、理解”这两个层次,主要是知识的简单描述、记忆,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则对应“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较高级的认知层次,注重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

深度学习是当前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学校领导人和教师们都在努改进教学法以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从2014年9月起,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开发“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探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提出:深度学习是是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要实现深度学习,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加工把握知识的本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对知识及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进行价值评价。

关于地理学科能力的研究

地理学科能力是将地理学科知识以及地理观点应用于实际情境而展现出来的能力。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其所列地理技能目标中,把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和困难、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价资料、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以运用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表格,绘制地图,访问,调查,理解二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等技能训练为基础,要渗透在具体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与过程之中。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和回答地理信息的技能。

我国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学科能力包含如下要素: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合作与交往能力。

学生的学科能力必须以学科知识经验为中介而实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孝亭指出:学生学习地理,必须认识和解决诸如“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的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地理学科能力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地理活动之中。这些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这些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可以用“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统而称之。

关于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研究

袁孝亭教授主编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中提到:在影响某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中,一般把位置的因素放在首位。由于地球的形状、地表的起伏状况,使光、热、水等地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组合分布,这就直接影响了该区域其他要素的组合特征,某两个区域间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使由于两者在地表上所占据的位置不同。位置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传授地理位置知识的同时,高度关注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做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是认识空间位置关系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地理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