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主任和郑主任的号召之下,我认真拜读了《班主任专业基本功》这本书,以前只是纯粹的经验主义,看了这本书后,觉得很多以前觉得有效的具体措施也有专业的理论依据,但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得更科学,更完善。
在这本书的第一编班主任专业道德,中间有一章节叫做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这里说道精神关怀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班主任精神关怀,第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二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第三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第四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班主任要扮演家长代理人、学生楷模、心理保健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等角色,班主任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原则有:以高尚的人格濡染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以出色的能力折服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从这么多原则和要求中我提炼两个关键词:“精神关怀”和“打动学生”
你要想你的精神关怀能够抵达学生,打动学生,就一定要争做读懂学生的心灵捕手。“读懂学生”这个词包含了两个关键要素,一个“读”字,一个“懂”字,你要想真正读懂学生,也必须要做到这两个字,一颗愿意去读的心,还有读到懂的能力与方法。就以我2016到2020的教育教学生涯作为一个反思的阶段,自己在精神关怀学生方面有何收获,有何欠缺。
这四年之间我的身份转变了很多次,从16年的班主任,2部德育主任到17年的任课老师,2部教学主任,到第三年的任课老师、2部教学主任、以及最后阶段新班的班主任,三个班的任课老师,还有2020年的新一届初一级部主任、班主任,两个班的任课老师以及学科组长。身份的转变带给我很多不同的视角,我就从三年的起始、终结的班主任身份来总结下作为班主任身份的精神关怀。
上一届11、12班是我陪伴了三年的班级,中间因为生孩子离开了一学期,以这两个班级学生陪伴经历为现实基础,先说一说从一个长期阶段来定位怎样精神关怀学生?
一、搭建关怀平台,用好“心灵沟通本”
初一课业任务最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好这本书,这本本子是孩子、家长、老师三方面沟通的最佳平台,书面笔头的形式,写作阅读的先后次序,老师作为最后的执笔者,可以很好地把握孩子与家长之间认识差异,并且从中调和。用心灵沟通本最后呈现的是三者之间的互读,何乐而不为?
因为我是语文学科老师,我对心灵沟通本上孩子一以贯之的用或陈述性或反思性的或抱怨性的文字,不太满意,后来我就做了一个心灵沟通本的书写指南,要求学生内容不仅仅限于对日常琐事的抱怨反思,给考试定目标明措施,对父母老师的期许……这些可以有,还要有对于美好瞬间的捕捉,有同学跟我分享在来校路上看到一位就着咸菜啃白馒头努力工作只为减轻儿女负担的老人,有同学给我推荐周末看的一部电影《复仇者联盟》,还有同学对当今时事政治进行评价,还有同学向我分享妈妈拖着疲惫的身子给在写作业的自己端来水果再默默转身离开轻轻搭上门锁时,锁舌扣进锁框的那一声“咔哒”……孩子的真心倾诉怎样持续不断地去激发他,唯有认真的批阅与指导建议才是保障。尽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灵活机制,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很用心去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每两周我至少花四个小时去认真读孩子的心里话,我沟通的固定时间是是周末返校,我坐在讲台上,甚至能感受到孩子们渴望读到我评语的热切的眼神,心灵沟通本发下去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孩子们急切得想要快速翻开本子的颤抖的小手,以及看到我正面评价的满足的窃笑,我坚持这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而且确保每个孩子每一篇文章我都去认真读,每周每人至少两句话的评语。但凡遇到有些问题,孩子在心灵沟通本提到,我认为有必要跟家长诉说下,便会与家长沟通,而且告知家长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去沟通,也就在问题出现在萌芽期,就把孩子的心理情绪排解掉,一般都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功效。
二、开设缤纷活动,争当“成长陪伴者”
1.生日会
每两个月一次的生日会,把它制定成班会计划中的一部分,张榜公示,一来可以让学生有所准备,二来可以确保生日会活动的丰富多彩性。借鉴上次培训中一所南京名校的做法,他们是把全校当天的寿星名字写在电子大屏幕上的,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如果班级里有那种小黑板,也可以让值日班长天天记录每日寿星,及时送上祝福。回到生日会,当月的寿星要负责制作PPT,写主持稿,表演节目,还要出资买蛋糕,当然班费会支持下,也可以请求家长的友情资助。可能有人要说这寿星谁愿意当啊,这么累这么多事,这哪叫过生日,明明是活受罪,但是在孩子们看来完全不一样,上一次生日会刚刚结束,下一次的寿星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分工有序,期期都有创新,经过初一一年的演练,从形式单一到精彩纷呈,从由我指导到自主合作,两个月抽出一次班会课让他们自己安排,效果比我上一次“说教型”的班会课好得多。而我也从他们的表演中得知了各自的特长,想法,简直是一举多得。我自己也练就了一身两个蛋糕切60份,确保每块蛋糕与奶油并存的刀工。
2.节日仪式感
配合各种节气,满足孩子的需求。其实这一点,大家都在做,所谓的配合节气,比如说碰到六一儿童节,给孩子们发个棒棒糖,碰到期末天气炎热,买西瓜,切西瓜,给学生一人一份绿豆汤。碰到母亲节,给妈妈每人赠送一枝康乃馨,要求孩子,亲吻,妈妈,贺卡,还有康乃馨同时在照片内,发送到家长群,碰到端午节,要求拥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粽子鸭蛋,同时出现在家长群的照片里,这样家长也很期待每一个节日,属于班级的精心安排。本身我觉得中国人太内敛,大胆言爱,外化为行动,有何不可。
作为学生,我们本身也期待在一成不变的学习中找到每一个时间周期的兴奋点,而老师要善于挑起波澜,每一个节日便成为一个载体,承载着孩子们的盼头,让学习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其实你在创设平台搞活动,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在通过活动读你,他们会觉得这样有心的班主任肯定是一位可A可盐可甜可爱,贴近民心,愿意聆听他们心声的知心姐姐形象,互读的过程会建立一种很默契的信任,这就会促使我们和孩子们达到一种互懂的境界。互懂境界的好处,就是即便未来,学生挨了你的批,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他内心中有对你的懂,对你的信任肯定能压过挨批之后的负面情绪,及时干涉,也就能达到心无芥蒂的效果。
三、创造沟通机会,成为“精神关怀小能手”
作文本、默写卷、摘抄本上都是我们去读学生的平台,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能力和情绪的反映,恰当使用正面评价去激励他们,“丫头,有进步”,“胡童鞋,最近的学习状态很不错哟”“加油!”凡此种种,而且要学会用孩子们喜欢的语言去沟通,哪怕是网络用语,哪怕画张萌萌的笑脸,哪怕在抖音上学一种比心的手势图案,即便画得不是那么精致!还有每一次带队进操场进食堂进宿舍的过程中,你不要把他当成是一种任务,也不要埋头看手机,给自己限定每一天有带队机会的时候,我要对某一个学生灿烂地笑一次,我要跟一个学生聊一次天,我要拍一拍一个学生的肩膀或握一握他的手,每次带队做到“三个一”,一个学期下来,肯定是你是愿意读,而且读懂孩子心的好老师,好班主任。深切地记得又一次我在带队时不经意间对一个男孩子说了一句“小伙子,你穿格子衬衫真帅!”,被表扬的男生一天心情都很不错,毕业之后,她妈妈还特别回忆起还提到了当天小子在她面前洋洋得意,还要求她多买几件格子衬衫,感觉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服装定位。有时候就因为我一句不经意间无关紧要的表扬,孩子们就走近了你。
都是一些小伎俩小心思,最最能征服的学生的心,读懂了学生的心,也就是读懂了家长的心,三者互懂,也就形成了心的合力,就完成了对学生的精神关怀,也能做到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
以上我说的更侧重于精神关怀的第一要素——必须要有一颗愿意去读懂学生的心,至于怎样去读懂的方法,其实在以上小伎俩小招数中也都涉及到了。如果对于学生来说,初中的学习成绩好坏有百分之七十源自于态度,百分之三十源自于天资和能力,而对于班主任来说,也是。是否能成为一位读懂学生的好班主任,百分之七十也依然源自于态度。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确实需要教师耐心的去品读;有的时候,每一个孩子又好像是我们的患者,只有我们准确诊断找出病因,所有的麻烦也都会迎刃而解。正像杨敏毅老师在《怎样读懂学生》一书中提到的“要读懂学生,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咨询能力,而且需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要真正理解:学生是一个人,是一个以读书为主要任务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的情绪表达,分析学生的异常行为,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确实如此,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是事出有因的,只要我们细心了解,用心解决,就会有更好结果!更需要教师有一颗愿意去关怀他们的心,加上在实践过程中累积的读懂他们的经验方法,发掘他们的潜能,他们肯定能被打动。
所以,让我们正确对学生精神关怀,进而打动他们,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十年教学生涯,七年班主任生涯,目前的状态还是更多倾向于经验主义,还真的需要从像《班主任专业基本功》这样的理论书籍中汲取理论营养,希望在郑悦、周小芹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平台上逼一逼自己,在科研方面有更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