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郑悦、周小芹名班主任工作室

寒假读书心得(淹城中学 张明敏)
读《爱的艺术》有感
发布时间:2021-03-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郑悦

教育是神圣的爱的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血缘关系和利益纠葛的崇高情感。相信所有的教师都是爱学生的,至少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自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如果一位老师不爱学生,不爱教育,就无法长期在教师的职业岗位上坚守,忍受教育的孤寂清贫和忙碌劳累。但是,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仅感觉不到老师的爱,相反认为老师的爱是一种伤害,对老师的“无私付出”不仅不感恩,相反还怀恨在心,伺机或已经用各种方式去“报复”老师。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悲惨遭遇。

这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惑着我,难道现在的学生都成了白眼狼?没有情感、不会感恩的冷血心肠?老师只能不识趣地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为此,我曾经一度产生悲观的念头,怀疑自己有没有必要如此执着地去爱学生,是不是要适可而止学会放弃,另觅蹊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直到我读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上海艺术出版社)这本书,我才认识到,爱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我爱学生的方式,没有掌握正确的爱的艺术。

爱,不是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地盲目地对学生好,更不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或者功利的目的做出的自我牺牲,也不是想当然地试图去驾驭和控制学生。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种艺术,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爱是有条件的,爱是需要学习的。

爱是一种能力。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能够克服自己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没有强大的老师,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之爱。爱不仅是情感的流露和表现,更是老师素质和实力的体现和标志。爱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表现为实际行动的真挚情感的双向传递,在师生之间的心灵和情感的相互激荡和洗礼。付出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播种的同时也享受着收获的惊喜。

爱是一种艺术。从理论上说,爱是积极的给予,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能够给予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是有力量的。通过给,丰富了他人,同时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只有内心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做到。爱的给予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目的,不是交换,也不以强者自居把对方看作自己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没有独立的教师人格,没有自由的教育内心,就没有健康的教育的爱的给予。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为形式上的东西,改变了本质。

爱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之外,还有一些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基本要素,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具体到教育的爱来说,爱需要真正关心学生的身心和情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学习主人和人格主体的地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真实需要。这就需要真正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去考虑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的不一致,尊重学生的需求,保障学生的权利。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宜量身定做提供恰如其分的科学的教育。爱的积极性拒绝整齐划一和强求一律,拒绝罔顾事实和不切实际。过和不及、超前和落后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爱的形式会不断变化,爱的载体也会与时俱进,但是爱的本质永恒,那就是建立在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基础上的给予。

从实践的层面来讲,行使爱的艺术要求有贯穿人的一生的纪律,让爱成为自己的生命本能,成为自己的生活所需,不需要任何外力的维持和自己的意志努力,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随心所欲。爱的艺术需要集中心思和注意力,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去认真对待一件事,做到极致。还需要耐心,等待种子落土、生根发芽,潜滋暗长,开花之后才能结出果实,而果实成熟也需时日。需要耐心地等待,在等待中见证奇迹的发生。爱的艺术需要极大的兴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真正愿意和学生在一起,愿意在和学生的共处中精进自己,把自己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结成统一的整体。还要能够不拒细流、不失时机,把生活的每一个阶段训练纪律、集中和耐心作为实践爱的艺术的开端,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学习和实践爱的艺术。

“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和理智。”多反思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学习爱的艺术,才能实现“以爱育爱、以情感情”的境界。生活中的诱惑很多,歧路也很多,如何选择,操之在我。爱的方式,也决定了爱的结果,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爱,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艺术,表现在举手投足、言语颦笑的细微里。可触摸,可感觉,可以用你我心灵相通的语言来表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