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郑悦、周小芹名班主任工作室

浅谈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艺术(淹中 张敏明)
发布时间:2020-12-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郑悦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校合作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的条件,家校合作的水平必然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通力合作,只有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搭建精彩的平台。然后,在我们进行家校合作时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问题,我们就得找到有效的沟通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总会听到一些老师们抱怨: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所有的教育责任推到老师手中,对孩子在校的表现要么不闻不问,要么动辄埋怨老师没教好。老师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是却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也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家长对老师的命令如领圣旨,从不敢违抗,而老师成天让家长做这做那,如给孩子完成听读作业、批改作业等,把本应是老师自己的事都推给了家长。双方的相互指责和不理解,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家校合作中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误解。

1.家长合作意识薄弱。

这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误区。这种表现主要一方面是家长过度地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认为孩子进了小学,所有的教育任务都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因此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

2.家校合作方式单一。

家校合作的方式按家长参与的层次分为三类。一是低层次参与,二是高层次的参与,三是正式的组只上的参与。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家校合作方式,仍然停留在第一层次,而且合作方式单一,主要以家长会和互教通的形式出现,同时在制度上没有保障,组织上没有周密规划。

3.关注内容狭窄。

在我们当前的家校合作中,主要沟通方式为互教通和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大部分家长在这种形式的交流中难以真正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各种状况,这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4.家长不重视互教通的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给我们学校、家庭之前的沟通带来的方便,现在我们很多老师都利用了互教通、校讯通、微信、QQ群等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但我们有部分家长却对于老师所发送的信息不重视。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平衡点。

“家校合作”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家庭和学校携手合作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一词多见于国外的文献资料中,是一个含义不固定的概念,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英文中表达“家校合作”的单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一般认为家校合作是指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与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建立并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的途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积极沟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合力,形成共振。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开展家校互动,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使广大家长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得力助手,学生的素养的骚全方位的培养。下几种途径成效显著:

1.组建家长委员会,促进家校合力。

目前,家校合作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与孩子一同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参与班级组织的亲子活动等。班主任首先和两位“家长班主任”达成共识,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目标,要让“家长班主任”从心里,愿意并很乐意为班级付出,因为只有他们的积极主动才能引领全班的家长齐心协力。促进孩子素养的提升。

1)学习方面:确定主题共交流。

孩子步入学阶段,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家长的督促和跟进,因此,在孩子入学之时,我们会对家长进行了“首次教育”,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孩子的习惯和学习给予极大的关注。还经常利用时间,让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进行交流和探讨。为了让每一次的交流更具实效性,我们通常都是先和家委会成员进行沟通,确定好主题(每次的主题都很小,但力求有效)和活动流程,再由“家委会主席”站在老师和家长的立场,组织家长们进行有序的交流,老师从中起组织和调控作用。在交流之前,我们已经和“家委会主席”及各组组长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让这些家长的领袖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好的书写及有错就改的习惯对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性,大家达成共识之后,再共同商定探讨流程及规则。

2)亲子活动方面:家长参与共成长。

学校的大型活动都邀请家长参与组织策划。联合家长的力量组织社会性活动,全方位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亲近社会的能力。每逢学校的一些较大节日,我们不仅在学校组织活动,在有限的空间我们尽量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还由家委会成员们在校外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有小组的亲子活动,也有全班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深受同学们的喜欢,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情感体验空间。

2.建立家长义工团,创新家校互动。

家长义工团是家长联系学校、支持和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群众性志愿组织,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在学校引领下,家长义工团调动家长的教育资源,自主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补充学校教育不足,如:义工团组织的太极拳、管乐团、民乐队、书法社及社会实践等受到学生的热爱,家长以身作则服务社会,为学生提供更广的舞台,在学生成长阶梯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家长义工团可以组织全校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美化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由全班家长、师生自行设计组织的班级文化建设,家庭教育方法座谈会等,使教师和家长、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有更顺畅的沟通,对学生有更个性化、更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跟父母、教师一起劳动中、一起社会实践中学会沟通合作,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担当责任。

3.定期召开家长会,使教育更有成效。

每个学期中段评估结束后,可以召开一次由全体教师、家长共同参加的会议。学校把本校的工作计划、学生的学习情况通报给家长,教师把本学期的教学计划、采用的教学方法、时间的大致分配、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全部告之家长,以便家校之间更好地配合。各年级各班还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教育,将学生隐性分层,因材施教,分别召开不同层次的家长座谈会,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现状,商讨学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制定让学生进步的可行性方案,张扬学生个性,共建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家校联手,共同努力,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学校还可发挥学生家长的教育潜能,根据教学需要,让学业优秀及进步较大学生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分享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做到资源共享,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

4.精心组织家访,使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培养师生感情,拉近家校距离的重要途径。如: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教师走进每位学生家”活动,全体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了千家万户,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每周走访一至二户学生家庭,一学期走遍班内所有学生家中,老师和学生一起看书,和家长拉家常、谈孩子,这样,教师更能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也更能体验到老师的关爱,乐于把心声向老师倾诉,家长也用新的眼光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信任老师,使孩子尊重家长。

5.开展家校活动,形成家校互动的文化氛围。

1)学校开展开放日活动,家长可以到校参加“孩子的一天”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班级情况,更能和教师、班主任、校领导和其他家长零距离接触,一起启发、引导和鼓励孩子。

2)校园文化艺术节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对于那些平时成绩不太好、却有着其他专长的学生而言,可借此机会让家长看到子女自信骄傲的一面,重塑家长对子女的看法。

3)学校开展家校互动专题活动,如:《向爸爸妈妈诉说心声》,教师向每位家长写了一封公开信,帮父母亲洗一次脚,送爸妈一张自制的贺卡等,使家长们看到孩子的优点,也要看到孩子的缺点,理性地认识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引导孩子担当责任,思考人生。通过家校活动的开展,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育人氛围浓厚,真正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同向合力,形成共振。完善孩子的人格素养。

4)布置灵活多样的生活作业,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多,很少学生能理解父母给的爱,更不要说懂得心怀感恩之心了,为此,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感恩教育,布置一项或几项感恩实践作业。更能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热爱生活的品质。

5)开展亲子共读专题活动。我们是把阅读作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方法进行开展。培养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无论是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还是学校教育的科学体系、循序渐进,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人文影响,都不可或缺,而且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紧密而有效的配合,两者之间,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位或不足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影响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只有学校与家庭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古语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这便是交流的魔力。交流产生理解和信任,只有家校之间密切交流、有效沟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凝聚教育合力,共促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家校互动这一平台,让学校教育走进每位学生的家庭,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家校同行,师生同心,学生的素养得到的有效提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