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把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初中是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在“教书匠”这个层次上,教师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是孩子心灵的导师。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们教育行业也是非常贴切,你在学生身上花了多少时间就会有多大的效果。教学是一项良心活,我们一堂课可以认认真真,也可以轻松一过,但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确是天壤之别,做一名老师容易,做一名好老师不易,年复一年的做一名好老师更不易。当今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学生的期盼不言而喻,从而对我们老师的要求自然会更高,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努力向前、向上的动力。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老师,不要等到家长来找我们了才努力的回想他说的是哪个孩子。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一下子就特别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操心。我们与家长沟通,,只要用心交流孩子的情况,每个家长都会接受的。沟通时,要了解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存在不足的地方要注意说话的技巧,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真心想帮助孩子进步的,而不是找家长来批评孩子的。因为孩子还在成长,都还没有定性,可以建议孩子努力的方向,可以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请家长思考,这样才能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较好的结合起来。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形成合力,而并非只是某一方的单独责任。老师和家长就是要多沟通,有了问题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不能无端地相互指责,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
今年我带的是初二,就拿我们班的一个孩子来举个例子,班上一个男生上课经常哈欠连天,甚至经常睡觉,经过与学生几次交流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我决定去其家里家访,因为跟家长不是很熟,又怕家长拘束,为了打消家长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了拉家常开始,先是聊聊家长自己的工作及生活上的一些事情,通过了解他们现阶段的家庭情况,为分析孩子进阶段的情况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也拉进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这样交流起来家长就不会有负担,她会非常信任你,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共情,要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上去探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到最后,发现问题出在了手机上。一开始家长说没有给孩子手机,后来趁孩子在校学习的时间家长在被子里找到了一个手机,手机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关键,最后孩子说了是朋友给的。我们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孩子正直青春期,再这样下去就毁掉了,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杜绝孩子与外面不良少年联系呢,家长都是双职工,而且晚上都要上晚班,根本照顾不到孩子,再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最后和家长商量下来由妈妈换一个只上白班的工作。这样的话有时间更好地照顾孩子。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深深明白,功夫不怕有心人,只要你愿意认真倾听,站在对方的立场,急家长所急,始终站在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上,那希望就会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