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杜威提出“ 从做中学" 的教学原则, 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 注重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融洽师生关系的建议, 对我国素质教育有许多借鉴作用。
[ 关键词]“ 从做中学" ; 动手能力; 教学理论; 体系
[ 中图分类号] G421.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6991( 2001) 05- 0083- 02
约翰.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也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继皮尔斯、詹姆斯之后, 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 并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验, 具体加以应用, 形成一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许多教学思想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 鉴。
一、杜威“ 从做中学" 教学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杜威“ 从做中学" 理论的提出, 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状况的诸多因素。当时正值美国工人运动迅猛发展要求普及教育, 而资产阶级也需要能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而又不惊扰他们安宁的顺服而文化高的工人。杜威的理论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要。特别是他的“ 从做中学" 教学原则对于培养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产业工人是很适用的。但却不能满足培养高技术产业工人要求的需要。客观影响了教育的周期, 延长了教育年限, 这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加深、加大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的思想不统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这种理论指导下, 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缺乏生命力。
二、“ 从做中学" 的主张有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东西
杜威“ 从做中学" 的教育理论中有其合理的成分和有价值的东西, 有必要对其进行批判地分析和借鉴, 对于我国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 一) 主张从做中去学习, 从经验中积累知识
杜威认为, 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以教科书、课堂、教师为中心, 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主动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教学上要做的和应该做的, 就是让儿童有活动的机会, 使儿童在自身活动中去学习。他说: “ 直接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最有影响于行为。" 他主张建立为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 “ 这种教育把学问和社会运用、理论与实际工作和对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 识融为一体"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间接经验( 知识) 开始的, 然而书本上理性认识仍然来源于感性认识, 归根结底离不开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掌握知识 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从做中学" 原则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 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 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 二)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杜威主张, 儿童所做的内容, 主要是那些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生动有趣的、能发挥儿童个性的具体活动, 这就是他所提倡的“ 活动课程" 。他认为儿童是从经验中学习的, 学校应该让学生进行烹调、手工、缝纫等活动, 以便获得知识和技能。然而传统的教材是“ 把事物归了类, 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 。为此, 教材必须选自实际生活, 要与社会、工业发展需要相联系, 并且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结构, 力主“ 学" 、“ 做" 结合, 突出培养学生能力、技术训练和就业准备。
“ 从做中学" 原则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中, 他认为“ 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 就是根据目的, 应用智力指导的动作方法" , “ 教学方法所应对的问题是如何寻得一种材料使儿童从事有目的、有作 用、有兴趣的活动" 。为此, 杜威认为教材与教法同属于指导如何达到一定学习目的的途径, 二者统一于“ 做" 的活动, 教学不应简单地注入知识, 而是如何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是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强调选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 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 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他还重视学习兴趣的作用, 他说“ 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 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 , 认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 当儿童对学习有兴趣时, 他总是积极、主动、专心致志并愉快地学习, 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强调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 三) 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杜威“ 从做中学" 的教学原则实施就是为了创设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杜威曾说, “ 主要是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 , “ 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 课业缺乏目的性, 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在民主的社会里, 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个性, 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 …" 所以强调在教学活动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和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相一致的。
[ 作者简介] 袁仕勋( 1965- ) , 男, 贵州省天柱县人, 黔东南民族师专职教室讲师, 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与研究。
84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 年 10 月
三、“ 从做中学" 的教学原则的启示
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杜威, 他提出的教学理论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 但是他的许多主张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对于深化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有许多启示。
( 一) 建设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 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承, 而新一轮课程体系却强调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加快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
教学上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理论实践相联系, 就必须加强活动课的建设,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把它作为我们整体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 不仅可以更好掌握课堂上的知识, 并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还可以开拓知识领域, 开阔视野, 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建立课外兴趣活动课就是活动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体做法:
1.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 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活动课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抓起, 利用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让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都是成功的体验者, 从而巩固学生的兴趣。
( 二)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成功与师生之间民主关系和心灵上的融洽是分不开的。师生之间目标一致, 彼此应当尊重。教师是施教的主导者, 是学生的表率,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才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 才会尊敬、信任教师, 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 也才容易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 要求我们教学活动中做到:
1.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较少, 许多方面存在幼稚无知, 但他们已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教师要经常征求、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 善于采纳学生有益的建议, 不断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 使学生不断地发扬成绩, 克服不足。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才能实施因材施教。
3.尊重学生的劳动。教师要不断钻研教学业务, 认真备课, 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 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相长。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不要讽刺、挖苦学生, 更不应体罚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愉快、充实的教学氛围中掌握新知、发展智能、完善个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