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2018年“自主学习型课堂”构建计划
发布时间:2018-04-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玉姣

IMG_7465.JPG

(李月菊 2018年4月2日)

我校本着“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近十年来坚持推行“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为推进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顾校长更是前后给全校教师做过几次重要报告,以确保“课改”常态化,全面提高“课改”的实施水平。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潜能。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得到了激发,自主学习力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学习能力包括学会和会学:学会是基础,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也是低效的;会学则是提高,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这样的学习就是主动的、高效的。

通过学习与实践反思,我在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活动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积累了几点自己的心得。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是要有目标的,教师要善于创设目标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进而明确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明确了目标后,教师不是放任自由,而是要尽量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把大目标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把学习中的重难点部分化解为自己跳一跳能实现的小目标。通过学生不断的思考,动手实践,再思考,再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一个好的学习目标,会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究。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性的学习探究,这样带着目标去学习,他们合作的意识也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做好学生目标性学习的评价工作。学生的目标性学习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学生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模式,并反复循环,每一次循环使得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1.让学生掌握会阅读的基本要求。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趋势就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而独立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基础首先就是学会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会阅读的这种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二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同时脑子里要迅速的形成一定的意象,进而了解文章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意图;三要让学生反复去读,多种形式去读,让学生明白“文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2.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自主学习方法并努力使学生养成习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必须有对生字词的注音、解释的批注,对段落序号的标示,对重点或不理解的词句的圈画,对感悟的地方进行批语,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对学生学会自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一切时机,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听讲,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大胆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战,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从而在同中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即要告诉学生从作者的写作上意图去考虑,围绕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法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后要自己先想办法解决,思之再三而不得时再提出来。

课堂上,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对学生的提问,哪怕是错误的问题,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及时鼓励与表扬。既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全面辩证去思考出现的问题,又要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研讨,寻找答案、寻找规律,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三、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四种好习惯。

1.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解决课本中的生字词、思考一下课后的练习;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并坚持上课前提问检查。

2.复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专门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多数学生应达到第一种要求,随着学习深入,应对学生提出第二、三种要求。教师布置作业,不仅要布置一些知识应用的作业,还应经常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当然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必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成语词典》。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自己能查词典解决。长期坚持,就能养成使用词典的习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独立地解决疑难问题,条件具备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

4.勤于思考的习惯

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对其思考的习惯与过程给与赞赏鼓励,要经常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自学的氛围和民主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有深度的诱导,科学的指导和灵活的训练,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不仅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更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认为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追求这样四种专业精神: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实精神——不畏权威,不唯书本,不贪名利;拼博精神——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团队精神——学会为他人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做到这几点,相信我们的“自主学习型课堂”课改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