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素养进阶:探索生活中的光学奥秘》
本次教学以“四鱼奇观”为切入点,旨在通过真实、复杂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光学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回顾整个设计与实施过程,既有收获与欣慰,也有困惑与改进的空间。
一、选题立意:从“无从下手”到“情境破局”
在初接课题时,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确实让我头疼。最终选择“四条小鱼”这一非常规现象作为主线,是希望打破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碎片化认知,引导他们在真实问题中构建知识网络。这一设计体现了“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非简单记忆。
二、教学设计:在“难”与“导”之间寻找平衡
本课最大的挑战在于问题复杂度高。如何引导学生想到四条光路、如何验证理论、如何理解“烧杯透镜”的特殊性,都是教学设计的难点。为此,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铺设认知阶梯:从生活中常见的玻璃出发,引出“厚度不均”与光学元件功能的联系,为学生后续联想“透镜”“面镜”做好铺垫。
拆解思维过程:我将自己理解光路的思考过程逐步还原,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看现象”走向“析光路”。
强化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利用“光路可逆”原理设计实验,将抽象的光路具象化,虽因吸管操作不便影响了效果,但也启发了后续改进方向。
三、课堂实施:学生沉默背后的教学启示
在对比其他教师的课堂后,我注意到本班学生表现较为沉默,参与度不高。反思其原因,主要有二:
问题难度超越“最近发展区”:部分学生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光学图景与空间想象能力,面对复杂光路时容易产生思维断层。今后应在问题链设计中增加更多“脚手架”,如图示引导、类比推理等。
课堂氛围偏严肃:作为复习课,我可能过于强调逻辑严密与节奏控制,未能充分营造“敢想敢说、不怕犯错”的探究氛围。今后可增加更多激励性语言、开放式提问和生生互评环节,提升学生的表达意愿。
四、在挑战中重构教学认知
这次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路径。只有自己先走通、走透,才能设计出真正引导学生思维进阶的教学活动。“难”不是避开的理由,而是设计的出发点。关键在于如何将“难”拆解为“可攀爬的阶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遗憾都是下一次进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