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紫靖 2025年10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今天我的主题是《以爱育心,守护“折翼”青春》。
在教育的漫漫长河中,德育是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灯塔,而班主任则是守护灯塔、引领方向的关键力量。初三是学生升学发展的关键学段,班级里难免有同学在成长中面临更多挑战,这让德育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愈发凸显。2024 - 2025学年,我接手初三16班并担任班主任,班内有几位特殊的学生,如孙同学,以其特殊的经历,为我的德育工作带来挑战,也让我对如何陪伴学生度过关键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初遇困境:捕捉成长的特殊信号
(一)班级背景与孙同学的出现
初三16班,处于升学压力的关键节点,学生们或为梦想拼搏,或因压力迷茫。孙同学,作为班级中的体育生,初次见面,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待所有人都是笑眯眯的,也非常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喜悦,尤其是在获得体育赛事上的荣誉时,会特意来和我们老师报喜,我本以为他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然而并非如此,他用微笑隐藏了内心的脆弱,这可能就是杨洋老师所说的,微笑型抑郁患者。他本应在训练与学习的平衡中绽放青春活力,却因严重抑郁症,成为班级里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存在”。体育生的身份,意味着他要在体育训练的关键时刻保持良好竞技状态,同时还要应对初三繁重的文化课程学习,双重压力如巨石般压在他肩头。
(二)危机初现:不容忽视的成长警示
2025年3月24日晚语文辅导时间,平静被打破。孙同学用刀划手臂的行为,如惊雷乍响,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语文老师及时制止后,我将他带至空教室交流。在这个相对安静、安全的空间里,孙同学向我袒露心声:升学的双重压力,使他近期常心慌耳鸣,夜晚饱受失眠折磨,睡眠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状态。此时,我深刻认识到,面对成长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捕捉异常行为信号,给予关注与倾听,是德育工作干预的第一步。
二、家校协同:搭建爱的支持桥梁
(一)首次家校沟通:关注身心基础需求
得知孙同学情况后,我第一时间联系其母亲来校。在交流中,我向家长如实反馈孙同学在校的异常行为与他自述的压力、身体不适情况。同时,孙同学妈妈提及孩子存在营养不良、进食少的问题。基于此,我提出建议:一是次日带孙同学就医检查睡眠问题,从生理层面改善其状态;二是为保障营养,建议中午送餐补充营养。孙同学妈妈接受建议,这一举措,是家校协同解决学生问题的初步尝试,从身体基础需求入手,为后续心理疏导奠定基础。家校如同鸟之双翼,只有协同发力,才能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而关注学生最基本的身心需求,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内容。
(二)沟通中的挑战: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
然而,家校协同之路并非坦途。2025年3月26日晚,孙同学滞留教室欲过夜的情况出现。我联系其母亲时,遭遇家长情绪崩溃。电话里,孙同学妈妈激动哭诉,指责孩子不懂事,甚至拒绝接孩子回家。这一突发状况,让我意识到家校沟通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家长的情绪与压力。我耐心劝导,耗时约10分钟,才让家长妥协接回孩子。这一过程,体现出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需具备情绪安抚与沟通协调的能力,面对家长的情绪波动,要以理解与耐心,维护家校合作的纽带,因为家长的情绪与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与问题解决进程。
三、深度洞察:探寻成长背后的家庭影响
(一)家庭环境:成长中的隐形影响因素
2025年3月27日晚,我再次与孙同学深入沟通,揭开其家庭问题的冰山一角。孙同学讲述,3月26日晚他多次联系母亲无果,且早已知晓母亲不接他的决定,家庭关系的紧张由此可见一斑。进一步了解,其家庭情况复杂,他的母亲有时情绪波动较大,偶尔会对他说些过激的话,这些话语像小刺一样,让他心里很不好受。家庭本应是心灵的避风港,却在不经意间给孙同学的成长带来了困扰。在德育工作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与家庭环境紧密相连,班主任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挖掘问题背后的家庭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行为,制定有效的疏导策略。
(二)理解与引导:用理解化解成长烦恼
基于对孙同学家庭情况的了解,我一方面给予他安慰与支持,肯定他在困境中坚持的勇气,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尝试理解母亲可能面临的压力与情绪困境。同时,我向他承诺,随时可找我倾诉,让他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关爱与支持。这个过程,是班主任陪伴学生调整心态的关键环节。通过情感支持、认知引导与建立信任关系,帮助学生重构对自我、对家庭、对未来的认知,引导其慢慢找回积极的状态。让学生明白,即便家庭环境存在问题,仍有外界的力量关心他、支持他,未来并非毫无希望。
四、反思与展望:优化学生成长陪伴方式
(一)德育工作的多元维度
通过孙同学的案例,我深刻认识到,初三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在陪伴有困难的学生时,需涵盖多个维度。从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信号”,到身心基础需求的“保障”(如就医、营养补充 );从家校协同的“桥梁搭建”,到家庭环境的“深度挖掘”;从帮助学生的“心态调整”,到对家长的“情绪支持”,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德育工作并非单一的思想教育,而是涉及学生身心、家庭、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二)以爱与专业守护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爱”与“专业”尤为关键。“爱”是沟通学生、家长心灵的基石,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让家长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专业”则体现在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扰、妥善协调家校沟通、科学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等方面。只有以爱为底色,以专业为支撑,才能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守护他们“折翼”的青春,帮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与学习的风帆。
(三)持续关注与长效机制
对于像孙同学这样的特殊学生,德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关注。我定期与孙同学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变化;保持与家长的常态化联系,帮助家长优化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营造更健康的家庭环境;同时,在班级营造关爱、包容的氛围,让孙同学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与接纳。因为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健康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持续给予支持与引导。
孙同学的成长故事,是初三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陪伴学生克服困难的一个缩影。在教育的征程中,每个在成长中遇到阻碍的学生,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守护的“折翼天使”。通过对孙同学的关注、疏导,我深知德育工作的责任重大与意义深远。未来,我将继续以爱育心,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在陪伴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砥砺前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健康、积极地成长,无论他们曾遭遇怎样的“风雨”,都能重新拥抱属于自己的“晴空”,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篇章,而这,正是德育工作的终极使命与价值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