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初中科学深度备课》一书,作者是郑青岳。许多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都是接地气的,让我受益良多。比如在上第十二章能量相关内容时,如何建构相关的物理概念、学生的迷思概念如何处理等。
知识的建构是需要恰当的素材来支撑的,在学生开始建立能量概念阶段,应当让学生能够从能量产生的效应去体会能量的存在。依据这句话我查看了教材提供的案例,苏科版在展示物体动能时,用的素材是一颗子弹穿过鸡蛋,震撼的图片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动能的威力!是非常好的展示例子。
在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时,让学生回答“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从斜面上同一位置滚下,到达水平面时哪个速度更大”,很多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能说出一样大,但过了两天后竟然回答:质量较大的球速度大。以往出现这个现象时,我认为学生又忘了,只能继续重复强调上强度练习。而此书的作者看到了更本质的问题所在:在新课结束后,正确认识“钢球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仅仅与斜面高度有关”和学生的前概念“钢球质量越大,从同一位置落下后,到达水平面的速度越大”是共存于学生头脑中。虽然出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由于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没有解构,所以并没有建立真正科学的认识。有效的教学要正式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让学生暴露自己的前概念,并对其进行解构。所以,学生的前概念中认为小球速度与高度有关,有质量有关。一旦认识到是前概念和新知识在打架,则可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看到质量不同的小球速度相同的实验现象,从而破解其错误的前概念。
此书的案例全面丰富值得继续阅读反思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