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先是听了工作室伙伴们关于暑假研究的分享,大家所研究分享的内容给了我很多启发。
经过对教材的对比,我知道了新教材和老教材很多不同,这也让我注意到,新改的这些内容就是这本书比较重要的部分,关于这部分我以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光的反射为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光的反射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理,而且在以前的教材上,对于实验的描述总是语焉不详,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中,两线分居和两角相等是很容易做到的,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教材上关于三线共面的验证却总是让人觉得很突兀,它是将白板一部分向后翻折,在白板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三线共面。但是这种探究是“假探究”,属于抱着答案去做探究,并不能解释清楚三线共面,有些学生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可以说明三线共面,只能死记硬背。
新教材上面则是用一块白板从侧面开始逐渐竖直,直到白板上出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为止,首先可以证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然后只需要观察白板与镜面是否垂直,就可以说明法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在的平面重合,从而验证三线共面。这一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具逻辑性和可视性,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光线分布与平面关系,真正实现从现象到规律的自主建构,避免了机械记忆,提升了对反射定律整体理解的深度。
书上还附带了最新的实验演示,在透明玻璃罩内嵌有可旋转的激光发射器与刻度盘,配合烟雾发生装置清晰呈现光路。当激光束射向镜面时,学生可通过旋转发射器改变入射角,同步观察反射光线在玻璃罩内轨迹的变化。透明罩体上标有三维坐标网格,能直观显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始终处于同一平面。这种设计不仅强化了空间概念的建立,还通过动态演示弥补了传统静态实验的局限,使抽象的几何关系变得具体可感,进一步支撑了探究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这些改动不仅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教学痛点的深刻洞察,更折射出教育理念从知识灌输向思维培育的深层转型。技术手段的融入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还原科学探究的本质——在可观察、可操作、可推理的过程中,让规律自我显现。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结论,而是在具身参与中构建认知,这正是核心素养的很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