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田凯芸2025年9月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5-09-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这次工作室的学习交流活动让我感到收获颇丰,也引发了许多教学上的新思考。通过聆听各位老师的精彩分享,我对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更加系统、清晰的认识。新教材在编写理念上尤其突出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物品和现象入手,主动发现和探究物理规律,真正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种导向也促使我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意识到必须在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上做出积极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进入新学期,我确实感受到不小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已有多年未执教八年级,新教材在知识内容与结构编排上的变化让我既充满新鲜感,也感受到肩上的压力。我深知,唯有投入更多时间深入研读课标、剖析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实现有效备课。同时,新教材的变化也折射出国家在物理教育方面的导向转变——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情差异显著:普通班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对物理学科缺乏兴趣和信心;而分层班中不少学生已在暑假通过预习或拓展学习接触过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知识基础。正如一位同行老师在交流中所点明的,我面临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不同认知起点的学生面前,教出“新意”——既要激发普通班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又要引导分层班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实现深化与跃升。

因此,这个学期我打算在教学中勇于尝试,特别希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让物理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具体而言,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引入生活化的小实验与教具:在讲解物理原理时,尽可能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品作为实验材料,设计简便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后也能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使抽象的物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增强知识的亲和力与迁移价值。

借助数字化工具辅助教学:近年来各类教育科技工具层出不穷,经过小伙伴的分享,我了解到不少实用的数字资源。例如,一些虚拟实验平台能将复杂的物理现象以动态、交互的方式呈现出来,弥补传统实验条件的限制;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引导学生测量数据并实时上传至平板或电脑,自动生成“物距-像距”关系图,从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成像特点与变化规律。合理运用这类工具,不仅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也能拓展学生探索物理的途径。

设计分层任务与弹性目标:针对不同班级和学生的基础差异,我将在任务设计上体现层次性。例如,为普通班设置更多引导性、游戏化的学习任务,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巩固;对分层班学生,则适当增加开放性的探究课题,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甚至尝试设计小型的拓展实验。目标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身水平上获得进步,感受到学习物理的意义与成就感。

我希望通过上述努力,能够清晰传授物理知识,更能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与日常生活的深刻联结,在动手与动脑中感受这门学科内在的趣味与价值。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值得持续尝试、不断前行。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