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叶飞2025-2026年度第一学期工作室九月份反思
传感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9-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传感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提升实验教学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传统物理实验中,许多物理量的测量依赖于人工读数和简单的测量工具,容易产生误差。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中:保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同时准确读数都是凭感觉进行,借助光电门、拉力传感器以及匀速电机可以科学的保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可以用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拉力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科学的体验。

增强物理知识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传感器可以将一些不易观察和理解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直观的电信号或数字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软件以图像、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比如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利用声波传感器可以将声音的频率、振幅等特性转化为可视化的波形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音调、响度的声音波形的差异,从而更容易理解音调、响度与频率、振幅之间的关系并且也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掌握波形图的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传感器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为学生带来了新奇的实验体验,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枯燥感。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传感器进行实验探究,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传感器实验往往具有更强的探究性,学生可以自主设定实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利用温度传感器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物质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计算机生成的温度变化曲线,探究比热容的影响因素,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解决了课本实验上物质种类太少的问题

、传感器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力学教学中的应用"静态测量""动态过程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

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摩擦力”教学中,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通常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手动拉动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科学性和直观性都不够,借助匀速电机代替人力来保证平衡,利用光电门和计算机生成路程时间图像来直观反应速度的不变。利用拉力传感器来准确的测出拉力的大小。所有的数据均在计算机上呈现,准确且直观同时保证科学性。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在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二力平衡”教学中,传统实验通常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存在测量精度有限、实验现象不够直观等问题。利用力传感器进行实验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两个力传感器分别连接在物体的两端,通过向相反方向施加力,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力的大小,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上。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两个力传感器显示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还能观察到当力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改变再结合匀速电机验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否遵循平衡的条件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适用范围

压强

苏科版教材通过"钉子扎手"等生活案例引入概念,但学生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定量关系"缺乏直观感知。压力传感器与不同面积的受力面配合,可实时显示同一压力下不同受力面积的压强数值,结合数据表格生成的"压强—面积"关系曲线,能让学生自主发现"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的规律,这种基于数据的归纳过程,远比教师演示更具说服力。

 

热学教学中的应用"定性观察""定量建模"

探究晶体熔化规律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章节中,探究晶体熔化规律的实验中,传统的温度计测量温度存在读数误差大、无法实时记录温度变化等问题。利用温度传感器,将其插入待测晶体中,温度传感器的1/次的数据采集频率,能生成平滑的温度—时间曲线,图像中明显的"水平段"直观展示了晶体熔化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图像中清晰地看到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从而深刻理解晶体熔化的规律以及熔点的概念。

探究物质比热容

"比热容"是热学中的难点概念,苏科版教材通过"水的比热容较大"解释海陆风等自然现象,但学生对"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不同"缺乏量化认识。双温度传感器的同步测量功能,可同时记录水和食用油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计算机生成的两条倾斜程度不同的曲线,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温度变化差异",进而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种定量对比实验,有效化解了"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这一抽象概念的教学难点。

研究焦耳定律

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焦耳定律)的实验中,传统实验通过观察煤油在玻璃管中的上升高度来比较热量的多少,存在实验现象不明显、误差较大等问题。采用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测量不同电阻丝周围的温度变化,将温度变化数据实时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学生能够通过温度变化的快慢和大小,直观地探究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对产生热量的影响,更加准确地得出焦耳定律

声学教学中的应用感官体验“数据图形”

探究声音的特性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现象”的教学中,探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特性时,声波传感器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声波传感器连接到发声体附近,它可以采集声音的信号,并在计算机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图。通过改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来改变音调,学生可以观察到波形图中频率的变化;改变发声体的振幅来改变响度,能看到波形图中振幅的变化;而对于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不同音色的声音,波形图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特性与振动参数之间和波形的关系

探究声音的传播

在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中,可以利用声音传感器和真空罩实验装置相结合。将声音传感器放置在真空罩内的发声体旁边,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声音传感器实时采集声音的强度数据,并在计算机上显示。随着空气逐渐减少,学生可以看到声音强度数据逐渐减小,比人耳直接去听更加的直观且有说服力。

电学教学中的应用"抽象符号""具象数据"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

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电路初探”章节中,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时,使用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可以使实验更加精确和直观。将电流传感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传感器并联在电路元件两端,它们能够实时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并将数据直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学生通过改变电路连接方式(串联或并联),观察传感器数据的变化,能够轻松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

探究欧姆定律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实验中,利用电压传感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传感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通过改变电源电压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或者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在计算机上呈现出电流 - 电压图像、电流 - 电阻图像。学生从图像中可以直观地分析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的关系,深刻理解欧姆定律的内涵 。

以上两种都是在传统的电表基础上的优化,但是如果结合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光照传感器等等,可已将不同的物理量转化为电阻的变化,在转化为电路中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实现电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测体重、体脂、温度再到利用这些信号来控制电路。这样就将以往抽象的题目摆在了桌子上,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建模大有裨益。

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 透镜”章节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可利用距离传感器和光传感器辅助实验。距离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以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光传感器则可以测量像的亮度等信息。通过移动蜡烛(物体)的位置,改变物距,传感器实时采集物距和像距的数据,解决了前后移动利用肉眼比对来寻找像的位置这一难题,并结合光传感器对像的特性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不同物距下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等情况

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实验中,使用角度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将角度传感器安装在可转动的光学实验装置上,当光线照射到反射面或折射面上时,通过转动装置改变入射角,角度传感器实时测量并显示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数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精确的数据,能够更准确地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和折射定律(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定量关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