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牛慧君2025年9月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5-09-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新教材调整与教学实践分享心得
       在本次活动中,各位老师针对探讨教材革新背景下的教学优化路径进行了探讨。通过深入交流教材内容编排、插图设计、跨学科活动等方面的调整,结合实验创新与虚拟实验室应用案例,我对新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实践策略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一、教材调整:从 "知识载体" 到 "学习引擎" 的转变
       新教材的调整从 "教教材" 向 "用教材教" 的理念升级。通过对比分析,大家总结出三个核心亮点
       1、教学与活动深度融合。新教材的问题设计不再局限于知识回顾,而是通过 "情境导入 — 探究提问 —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物理教材中 "桥梁承重设计" 单元,以当地桥梁垮塌事故新闻为情境,设计问题 "桥梁结构与材料有何关联?""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结构的承重能力?" ,让知识自然融入探究过程。
       2、插图系统的功能性升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插图从 "辅助说明" 转向 "思维工具"和"问题载体",更加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更多的内容可以直接从插图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的细节,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3、跨学科整合的严谨性提升,分享会上五种教材对比研究让我深受启发:不同版本在实验设计和插图设计方面都有区别,提示我可依据当地产业特色选择教学切入点,实现 "一材多用" 的个性化教学。
       二、教学实践策略:从 "教材解读" 到 "学情适配" 的深化
       面对新教材的调整,教学策略需同步升级。深挖问题设计的  "知识达成" 与 "素养培育" 双重目标。备课时,更要关注"为何在此处设置该问题?",比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实验数据分析等活动的引导。其次,构建 "插图 — 问题 — 活动" 联动链条。针对新教材插图的功能性提升,可以设计 "观察描述 、原理分析、迁移创新"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先观察差异,再设计对照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在付诸实践。
      三、实验与项目设计:从 "验证结论" 到 "真实创造" 的突破
      新教材在实验与项目设计上的创新,呈现出 "可操作性" 与 "真实性" 两大特征。
实验创新聚焦 "可视化" 与 "低成本"。分享会上展示的 "手机传感器" 让我印象深刻:用手机摄像头拍摄单摆运动,通过 APP 生成位移 — 时间图像;利用声音传感器测量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这些实验无需专业设备,却能让抽象的物理量(如加速度、分贝)实时可视化。教学中尝试 "热值实验优化":用手机温度传感器记录水温变化,数据精度虽不及专业仪器,但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
      四、听课(虚拟实验室应用:从 "工具替代" 到 "辩证融合" 的智慧)
      PhET 虚拟实验室的应用案例,聚焦于真实实验的 互补者。该案例的设计亮点在于 AB 角色,真实设计师和虚拟设计师。 "真实实验的误差是否有价值?"" 虚拟实验的高效性能否替代动手操作?"让 "数字构想" 落地为 "物理成果"。
参与本次分享会,我最大的收获是:新教材的调整不仅是内容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 —— 从 "教知识" 转向 "育素养",从 "教材中心" 转向 "学生中心"。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