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吕穆2025年9月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5-09-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回顾这段时间在工作室的学习和实践,每一次参与、每一次尝试都让我在教学能力有了实实在在的成长,这些收获全是日常教学里出来的心得。

最先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自己课程设计能力的提升。上学期工作室组织了线上课,内容是用AI助力的《牛顿第一定律》,那节课不只是讲知识点,更侧重引导学生思考,是一节典型的“思维课”。当时听完课我就琢磨,我们班学生平时对生活里的物理现象感兴趣,但抽象的定律总容易理解不透,不如把这节课的思路改成适合自己学生的版本。于是我照着听课笔记里的核心框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设计日常场景入手,用工作室反复强调的“情境教学”理念,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中间为了帮他们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差异”,我还试着用AI做了个简单的对话智能体,把两位学者的辩论变成生动的对话,不用我反复讲解,学生自己听着就明白了关键分歧。

巧的是,这节课刚好赶上教研员听课。课后教研员说,这节课既抓住了“思维训练”的核心,又贴合“五育融合”的课标要求——不仅教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连AI工具的使用也渗透了科技素养。听到这话我特别踏实,原来跟着工作室学的方法,真能落到实际教学里,还能得到专业认可,这比任何奖励都让我有底气。

除了上课,工作室给我的另一个帮助,是让我学会了“找资源、用资源”。之前备课总靠自己翻教参、搜网页,效率低还容易找不到重点。工作室里推荐分享教学案例、跨学科设计的公众号,我看推送的文章。上学期我们组有位老师要准备“桥的跨学科”公开课,磨课的时候总卡壳——不知道怎么把数学的“结构计算”、科学的“材料特性”和美术的“桥梁设计”揉到一起。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在公众号上看过课例分享,里面介绍详细课堂环节,我把链接发给这位老师,他看完后有帮助,理顺了思路,最后公开课上得很成功。这件事让我明白,工作室给的不只是资源,更是一种“主动关注、乐于分享”的教学态度,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更懂怎么用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是我对课标的理解。以前学校也要求学课标,但我总觉得就是“背条款”——比如“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落实学科育人”,背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用到每节课里。假期工作室组织了课标解读的学习,解读对我更有指导作用,上每节课可以先看课标解读在融合上课。

最后,我的课题研究“找到了方向”。我“AI助力分层教学”的课题,但琢磨了很久都没头绪姚借助平台才可以做的事。假期在单位争取到和智慧云平台工作人员交流的机会,我特意带着问题去请教,听完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这个平台不用老师编程,就能帮我们做很多事:学生的作业交上来,平台能自动扫描批改,连选择题的正确率、填空题的易错点都统计得清清楚楚,省出的时间我能用来编我们学校自己的校本练习册;不会编程也能在平台上用AI智能体,直接插入课件制作、作业分析的小工具;最实用的是,它能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分层”——比如计算总错的学生,自动推基础计算题;思路慢的学生,推步骤详细的例题;学有余力的学生,推拓展思考题。这些都是我以前想做却做不到的事,这次交流不仅给了我“能做成”的希望,更明确了下一步的计划:接下来我要专门学一学课题研究的“细化方法”——比如怎么记录平台使用的数据、怎么对比分层教学前后学生的变化,把课题从“想法”变成“能落地、能推广”的实践。

这段时间在工作室的学习,没有轰轰烈烈的成果,全是这些“能用上、能落地”的小收获——会设计课了、会用资源了、懂课标了、课题有方向了。这些收获藏在每一节课的设计里、每一次资源分享里、每一次课标对照里,慢慢帮我成为一个更踏实、更专业的老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