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从“独角戏”到“成长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5-09-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玲

杨颖.jpg

杨颖    2025年8月3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仁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在上一届班主任工作中一些小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借此机会回顾过去三年点滴,其实我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两个字——陪伴。

初中三年,我们与学生朝夕相伴的旅程,其深度与长度,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他们与父母的日常相处。我们陪伴他们跌跌撞撞地成长,陪伴他们懵懂地探索世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今天,我想从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这些零零碎碎却充满温暖的陪伴。

一、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成长的陪伴之路

在初一下学期,随着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我发现6班有一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很高,执行力强,能高效完成课内作业,但在课余时间,还不太会自主安排学习。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自我,我发起了“666班最佳拍档计划”。

我首先为这批学生开了一个微班会,传达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关注与期望,增强他们的信心。因为每个同学的情况不同,我第一步就引导他们个性化地制定每科、每天的学习计划,精确到具体时间。

这个计划按部就班地实行了两周,但是收效甚微,同学们基本只能完成60%,每天的机械重复也让学习变得枯燥,积极性逐渐降低。这时候我一拍脑袋,不是“拍档”计划吗?应该让学生与我成为“拍档”呀。所以,接下来在设定目标时,我会主动分享我自己的学期目标。我想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凡是要求你们做到的,我也会陪着你们一起做到,我们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学生一听就来劲了,我一定要和杨老师比一比。后来,慢慢的,每到一周结束,就会有学生主动跑来问我,杨老师你刷了多少题了?这种陪伴无形中也达到了互相成就。

除此以外,我还每天跟进,有时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绪,有时在课间和他们面对面聊学习困难,有时抽查政治、历史等科目的背诵;有时我会写下个性化的评语,及时给予反馈。都是想告诉学生,我与你同在,我们是“成长共同体”。

到了期中考试,这批同学的确通过自己努力,能在现有基础上有很大突破。更让我欣慰的是,他们成了班级中的标杆,带动其他同学慢慢向他们靠拢,班级的凝聚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于是我趁热打铁,把我和学生的拍档扩展成了学生之间结对互助,把这种积极影响传递得更广泛。

这种长期的陪伴,终于在初三得到了结果——这批孩子基本都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中考中录取省前一。

二、看见每一个“小透明”的光芒

要想提升整个班级的氛围,只关注“跑得快”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小透明”,他们看似不起眼,却往往蕴藏着更大的潜力。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更渴望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他们的价值,可能藏在点滴的小举动里……而这些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于是,我们开展了“闪闪发光的你”活动。孩子们用小小的便利贴,记录下身边那些细微却动人的闪光瞬间。从“谢谢同桌在我感冒时帮我打热水”,到“感谢课代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难题”;从“你主动把修正带借给我,很暖心”,到“感谢你在运动会上为我呐喊鼓劲”……可能我不会关注到这些细枝末节,但通过这张小小便利贴,至少让孩子们在做这些事时候,知道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有一个人在陪伴他。杨老师不止关注学习习惯与成绩,更关注你的善举。这些话语虽然简单,却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见了每个人心底的真诚、善良和光芒。

三、家庭陪伴,唤醒学生的表达勇气

在今年暑期培训中,胡珏jue老师说:一个班级班主任什么样,学生就什么样。的确如此。比如,活力四射的苏颖颖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也特别热衷各类活动;而我这个人有点“社恐”,感觉我们班内向、害羞的孩子就比较多。

比如我们班一位男生,人呢乖乖的,踏实努力,成绩一直也不错,但是比较内向。皮肤本来比较黝黑,喊他回答,一紧张,脸红得要着火了似的;好在,如此内向的男生,我们班有两个,他们排队要站在一起,打球也要一起,问问题也拉着对方……

但是我清楚,以后进入高中、大学,人要“出趟”一些。为了帮助他们,我决定从家庭入手,让家长也成为陪伴的代表:邀请他们家长撰写家庭教育故事在班级群内分享,录制祝福视频,甚至参与班级管理、参加“家长讲坛”。

慢慢地,一些变化悄然发生:不敢发言的学生,开始主动参加运动会、报名英语口语比赛,甚至站上讲台分享学习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的是“家长陪伴孩子进步,家校共同成长”的氛围。

当然,这种陪伴不只是班主任的“个人秀”,更需要所有老师的共同发力。比如英语贺老师,虽然初三不任课了,学生却能在贺老师生日时送上祝福,能从贺老师送的巧克力中感受到陪伴;会在毕业典礼后收集与各个老师的合影,这就是陪伴带来的双向奔赴。

12月初,学校食堂附近银杏树金黄一片,特别漂亮,真好那天课表非常恐怖,两节数学,我大手一挥:走,我们去捡银杏叶作留念珍藏。现在想来,虽然微信群照片会过期,但是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我们的“陪伴”永不会褪色。

其实教师的陪伴,远不止于解答一道题、讲解一个知识点。其实,看似是我们陪伴学生进步,何尝不是他们陪伴着我前进,让我在忙碌、使人焦虑的班主任工作中,有一丝的底气与光芒,这就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