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鸢舞云端,匠心塑华章
——民间艺术课堂的文化寻根之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本次课题为Unit 4 Chinese Folk Art Integration部分。本单元立足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视野,将潍坊纸鸢的轻盈与惠山黑陶的厚重编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把开启传统之门的钥匙,引领学生在“做”中触摸匠人指尖的温度,在“思”中解码符号背后的民族密码。此篇心得,便是这场文化启蒙之旅的注脚与回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中国民间艺术的核心要素(材料、造型、活动、寓意),如潍坊风筝的纸张材质、惠山泥人的黑陶工艺及“五福临门”等象征符号。
理解关键词汇与文化意象(如“叱咤风云”“牛气冲天”)的深层内涵。
2. 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海报(Design a poster)、对比分析(similarities & differences)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逻辑表达能力。
强化语言技能:从发音准确(⭐)到情感朗读(⭐⭐⭐),分层训练口语表达。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民族瑰宝”的自豪感,理解“匠人精神”(creative, hard-working)的价值。
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播者(As a promoter),践行“民族之瑰宝,世界之骄傲”的使命。
二、教学设计亮点
1. 文化意象具象化:
以“风筝”与“泥人”为双主线,通过“五福临门”“飞龙在天”等成语链接传统寓意,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可触达的符号。
2.跨学科思维培养:
对比表格(Material/Ways/Features)训练逻辑分析能力,如惠山泥人“模具制作”与“手工塑形”的差异。
设计活动(Promote to the world)融合语言表达与创意策划,模拟真实文化推广场景。
3.情感与价值观渗透:
通过“匠人精神”关键词(respect, spirit, practice),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手艺背后的坚守与创新。
三 改进反思
1. 动态资源补充:
引入短视频展示风筝放飞场景或泥人制作过程,增强课堂沉浸感。
利用AR技术扫描泥人图片,呈现3D模型与语音解说,科技赋能文化体验。
2. 差异化支持:
为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文化词汇手册”(如“moulds”“local colour”中英对照),搭建表达阶梯。
设立“文化小导师”角色,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协助同伴完成海报设计。
3. 实践延伸:
联合美术课开展“迷你风筝制作”或“泥塑工作坊”,实现“做中学”,深化文化理解。
策划“校园文化展”,学生用英文介绍作品,链接课堂与真实世界。
4. 评价多元化:
增设“创意传播奖”,鼓励学生用短视频、双语海报等形式推广民间艺术,纳入过程性评价。
本课以“纸鸢”与“泥人”为舟,载学生驶向传统文化的深流。在知识习得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任务实践中点燃传承创新的星火。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让民间艺术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更成为学生手中的笔、心中的歌,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